今日特推: 守护甜心之亚梦变身蓝蝶公主究竟什么原因?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二级建造师 > » 正文

仙剑3外传锁妖塔4层怎么解读?

浏览: 1365 次 来源:网友供稿

  在汽车“新四化”的趋势下,自动驾驶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布局的战略高地。其中激光雷达作为赋能车企实现智能驾驶的“关键钥匙”之一,其技术发展已成为高级别自动驾驶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报告显示,当前中国激光雷达供应市场份额占到了全球50%的水平。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激光雷达应用市场和供给市场,摆在中国激光雷达行业面前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能真正为车企赋能,让未来的驾驶体验更安全、更舒适、更智能。

  12月22日,以“512时代:为车而来”为主题的北醒(北京)光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醒”)新品暨战略发布会举行。作为一家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激光雷达及解决方案,实现安全智能行驶和自动化升级的企业,北醒多年来一直在为赋能智能高阶智能驾驶努力。北醒CEO李远在发布会上公布了北醒首款512线车规级激光雷达——AD2,标志着中国车载激光雷达领域正式进入了业界领先的“512时代”,作为行业首款512线的高性能激光主雷达,AD2将于2023年实现量产交付,主要面向造车新势力、传统车厂、无人驾驶方案商三大群体。此外,北醒将成立512生态联盟,致力于赋能车企实现智能驾驶时代下的弯道超车。

  技术高速迭代下,行业发展的痛点是什么?512线车规级激光雷达对行业究竟意味着什么?市场落地,性能与成本如何“双向奔赴”?发布会后,李远就业内备受关注的话题接受了《中国经营报》等媒体记者的采访。

  《中国经营报》:我们一直在提赋能,在你看来,激光雷达企业如何能真正为车企赋能,让未来的驾驶体验更安全、更舒适、更智能?

  李远:要想解决这个问题,绕不开的关键点就是安全,更准确地说是如何在感知层面上为智能驾驶用户留出足够的观察与响应时间。

  面向未来的智能车辆的准入门槛需要更高的安全标准,激光雷达行业迈入“512线”是必经之路,因为“只有通过这样的高性能产品才能对车企赋能,实现更高阶的安全和智能驾驶”。举个例子,当车辆以100km/h行驶过程时,一个22cm的小目标物(平放的轮胎高度)出现在路面中央,常规情况下,从发现目标物到刹停的极限安全刹车距离至少需要70m。但以目前的128线激光雷达产品来说,相应情况下其对小目标的有效探测识别距离只有31.5米。相反如果将激光雷达垂直分辨率做到0.05°即等效512线,就可以使有效探测识别距离提高至126米,给汽车争取到额外的安全距离,相当于给智能驾驶系统争取到额外的2.1秒的时间进行系统的决策、规划与控制。这关键的2.1秒足够人类完成3到4个操作动作,可以选择提前减速稳妥停下,无须采取紧急刹车的极限操作,或者在有机会安全平稳地切换到其他的行车道,绕开障碍物继续行驶,从根本上避免事故的发生。

  李远:作为行业首款512线的高性能激光主雷达,北醒最新发布的AD2通过革命性的512线技术实现了核心性能的突破,将这一场景变为了现实。通过512线米以外探测到平放轮胎高度类似大小的目标,或者在200米的距离上能够准确还原出人的轮廓甚至步态;此外,AD2实现了全局高清探测,即整个120°水平视场范围内各个角度与区域都具备高分辨率,且整个视角内的高分辨率是连贯且平滑的,没有重迭、交错、缝隙等现象,使得激光雷达无须左顾右盼,更加方便地兼顾更大范围内的目标检出,为降低事故发生提供了双重保护。

  直观一点的表述就是,我们的AD2可以为车辆驾驶增加70米以上的安全可控距离和2.1秒以上的可控反应时间,让新时代的智能驾驶更智能、更安全,更少事故可能,更舒适驾驶体验。

  李远:业内之所以暂时未能普及512线技术,除了出于商业战略和路线布局的原因外,和这一技术目前实现门槛较高有关。如果采用传统机械式激光雷达的做法来实现512线的分辨率,就需要纵向地堆迭光源和接收器,并且收发间的相对位置精度需要控制在微米级以下,以目前的技术和制造水平很难突破成本、体积、可制造性、散热等诸多方面的限制。而如果采用光学扫描替代器件堆迭的方式来实现512线°的扫描精度,那么光学扫描的角度精度就需要控制在万分之一以内,即要求电机每秒钟转动近百圈,同时每圈的偏差还要小于秒针转动的120分之一以内,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技术挑战。

  李远:北醒为了实现成熟的512级别产品,公司在光学设计、扫描精度、信号处理、自动化校准装调等方面都有众多创新,同时也克服了巨大的挑战。我们通过采用半导体激光器和传感器阵列收发技术,以及自有专利的创新激光器驱动电路和接收信号处理电路,提升了信号的动态范围和信噪比,加之独创高精度的控制系统和自研光学系统,不仅支持灵活配置的扫描模式及扫描轨迹,还可适配全自动装配流水线并最终实现量产。

  此外,我们自研的双轴高精扫描技术和双电机控制算法,不仅实现了0.05°的高精度扫描,还通过设计迭代成功地将电机控制电路的尺寸缩小一半,成本节约40%,从根本上解决了512线性能与成本之间的矛盾,使得商业化量产成为可能。在同参数性能之下,双轴高清扫描技术可以使用更少的收发阵列,以大幅度降低成本,并且实现了成本和性能解耦合,以更好地实现后续的性能升级,兼顾车企对成本和性能的高标准需求。

  李远:对,我们是有基因的企业。北醒之所以能够完成车载激光雷达512时代的巨大突破,与之前八年在激光雷达行业的深耕密不可分。此前,北醒已经在大交通、工业传感领域获得市场占有率第一,各型号累计出货量100万台,产品远销90多个国家和地区,北醒潜心研发做出第一个距离在300米以上的Horn系列产品,并且已经成功应用于轨道交通领域,而在三峡、冬奥支线号线西段)、首都机场、京台高速等场景也有北醒产品的身影,成立于2015年的北醒,在激光雷达赛道上已是商业成就颇丰。自2020年起北醒已经具备盈利能力。

  在车载激光雷达领域,北醒也已布局多年,2018年研发布局了角龙(Horn)平台:采用独特的收发模组和双轴扫描系统,点亮“高清长距,快速定制,动态可调”的技能;如今的AD2则是依托应龙(Ying)平台应运而生,结合了曾经技术平台的优势,在性能上持续突破创新,未来也将在应龙(Ying)平台上进行产品升级,为车企塑造更加安全和强劲的感知能力。

  截至目前,北醒的激光雷达相关专利数量已位居全球前列,其中专利申请公开413项,专利授权200项。并且,北醒已经获得“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国家级荣誉。目前,北醒最新的C轮融资受到了国内某造车新势力、一汽富晟、顺为资本、建信、中电科、将门、国海创新、丰厚和天启的投资。

  坦率讲,北醒做激光雷达的初心与理想便是通过激光雷达提升微观世界的时间的控制力,从而提升车感知环境的能力,增加宏观世界的运输力。我是积极的科技乐观派,我认为科技的发展是不等人的,其核心要义就是能否为人类提供更好的生活。激光雷达毋庸置疑可以减少交通事故,保护人的出行安全,在这个信念的趋势下,创业的挑战和阻力是有的,但摇摆没有过。

  《中国经营报》:有了天然的基因和坚定的愿景,北醒是如何生存下来的?你们的商业模式是如何打通的?

  李远:我想对于每一个在科技赛道上创业的人来说,这个话题都有说不完的故事。对于我们商业模式的“破壁”,我总结两个关键词:增量、控本。一度我们也布局了非常多的产品线,这期间经历了比较严酷的市场环境考验,我们最终回归深耕自己最有优势的领域,潜心为客户为产品做增量。比如我们将雷达卖给无人机客户,无人机的降落稳定性大幅提升,那么,我们就做到了让客户觉得有价值、有增量,闭环就跑通了。也就是说北醒可以让下游厂商的产品性能真正得到提升的那一刻,我们的商业闭环就真正形成了。

  其次还有控制成本和保持现金流。都说这是企业的“生命线”,我深有体会。而我们保障企业生命线的办法就是做好产品。即通过让产品的安全性、智能性提升进而提升我们的溢价空间,构建我们的“护城河”,这样坚持的结果是,我们同时有了“矛”和“盾”,产品实力不断提升,正向的现金流保持增长。实际上,我们在2020年起就具备了盈利能力,可以自我“输血”了。

  李远:车规级的512线激光雷达不是展望,是现实,未来智能驾驶从L2+向L3、L4升级,将更多依靠高性能硬件的支撑。北醒将帮助车企提前18个月用上下一代高性能激光雷达,大幅度提升升级效率。512时代,将带来驾驶安全的质的提升,事故率将大大降低,真正让每一个人都能获得安全的智能驾驶能力。

  但与此同时,面向未来的智能驾驶变革浪潮,512线产品只是一个节点,而非终点。北醒将坚定技术投入,一直锚定守护“高速车辆安全”的目标,我们之后会有更高性能的产品研发出来,帮助智能驾驶车辆应对更复杂的路况,

  未来两年,北醒希望能够基于自身在激光雷达技术和产品能力上的积累,充分赋能各大车企,和车厂一起实现智能驾驶的能力突破与跃迁。具体而言,在软件上北醒将进一步优化点云的基础处理和算法,并在功能层的软件开发让渡给客户;面向大算力芯片、方案公司、车厂等合作伙伴,发起512生态联盟,与中国车企一道以512时代的车载激光雷达为契机,为汽车行业在智能驾驶时代的弯道超车提供支持。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关键词: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广告合作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