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2月12日电(记者 毕楠)来到河南省登封市薛家门21号,从路口走进几步就被一面墙吸引,古色古香的墙上书写着“松风院子”,贴着几幅吉祥合体字,还俏皮地写了句方言“耍嘞”,步入正门,是一幅手写对联“立志不随流俗转,留心学到古人难”,横批“诗礼传家”。这正是书法家范玉锋的居所,同时也作为嵩山传拓研习基地。院子里放着大大小小的石刻,布置简洁精巧,文化气息浓厚。
出生于80年的范玉锋酷爱书法,喜好钻研金石之学,少年时就显露出书法方面的天赋,在校期间写的一手好字,成为办黑板报主力,十六七岁时在春节前夕摆摊卖春联,受到诸多群众的围观和赞扬。
书法与传拓密不可分。“现在的人已经能买到字帖,但是古人买不到,就是靠拓片”,范玉锋说,因此爱好书法的他也深耕于传拓技艺,潜心研究、对所接触的古代石刻、石碑进行考据、整理,学习石刻背后的历史文化,并开发现代石刻。
传拓是一门古老的技艺,堪称古人的“照相机”。通过把石碑上的碑刻以拓片的形式完整复制下来,从而使碑文得到更好地保存,也更方便携带、有利于传播扩散。历史上许多流散文物、文献等,皆因传拓作品而得以流传。因碑刻有证史补史的价值,故传拓至今仍在考古、文博、古籍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依托传拓技术,化身百亿,这是拓片的巨大价值所在”,范玉锋介绍道,同时他也是嵩山金石传拓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其妻子王晓丹在他的耳濡目染下也对传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其细心手巧,在传拓的实际操作中更胜一筹,而成为嵩山传拓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一,据悉目前登封市仅有四个官方认定的传承人。
中岳嵩山脚下的登封市是全国知名的“文物之乡”,境内石刻众多,如着名的“汉三阙”和被誉为“唐碑之冠”的“大唐碑”,这些石刻作为嵩山文化的重要见证,也推动着嵩山传拓技艺的不断精进。
据王晓丹介绍,好的拓片应当符合二十字标准,即“字口清晰、墨色分明、墨不透纸、墨色均匀、拓片完整”。拓片的制作流程包括闷纸、上纸、扫纸、上墨、揭取、晾干等步骤。
先将宣纸浸湿、闷好备用,然后用刷子将宣纸完全贴合于碑面上,这个过程除了用水不需要添加别的任何东西,对碑刻的侵扰降到最低的程度。
据说传统的拓工通常会使用白芨水,但是白芨水制备麻烦并且有可能对碑刻造成破坏。而他们的技艺是使用清水拓、扫纸入凹,这个方法比用胶还贴得紧。“这样的一张纸刷好了以后放在外边,只要不是特别大的风,十天半个月都不会掉”,范玉锋说。
但是这个过程也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经验,比如刷子要垂直、力度要均匀。“刷纸是关键的一步,纸刷的好不好决定了拓片出来的效果。不仅要刷的平展,拓纸还要紧紧贴敷于字口内,要完全贴合,这样拓片才会清晰”,王晓丹说道。
然后,在宣纸八分干时开始上墨,上墨时讲究“包压包、行压行”,这样制作出来的拓片才能达到墨色均匀的效果。一般来说,黑色墨好上色,只需拍打一到三遍,而红色墨则需要三到四遍才能上好色。上了红色墨的拓片被称为朱拓,近几年非常流行,因其墨水在调配中含有朱砂,被认为可以辟邪开运。
因为宣纸的特殊材质,拓片也极易受到温度、湿度的影响,而在做拓片的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需要自然风干,不能用吹风机、也不能太阳暴晒,因此身处中原之地的登封,气候舒适的春秋天也是最适合做拓片的季节。
在范玉锋和王晓丹看来,传拓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复制,还体现出对碑刻内容的理解以及审美素养。传拓人的技法、审美将影响整幅拓片作品的意境,尤其是对于山水、花鸟、人物等主题图画的碑刻。比如在做拓片时通过墨色的浓淡变化、甚至通过使用不同颜色的墨汁,在保留整体碑刻内容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再创作。
另外,范玉锋因其深厚的书法功底,也使题跋成为拓片作品上的点睛一笔。目前其拓片作品做成了各种伴手礼,也衍生出相关文创作品如摆件、T恤等,深受当地人的喜爱,春节期间更是销量大增,其中最受欢迎的为朱拓作品“天官赐福”和“祝三多”,寄予着对农历新年的期冀和祝福。
为更好地普及和传播传拓技艺,夫妇俩也多次组织和接待青少年游学团前来进行拓纸体验,让学生们通过亲身参与更好地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助力非遗传承。夫妇俩也表示未来计划继续深入挖掘嵩山文化、嵩山金石文化,通过线上、线下各种渠道宣传推广嵩山传拓技艺,开发出更多、更受欢迎的文旅、文创产品,为登封文旅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