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盘点历年央视春晚主持人:朱军21次董卿13次李咏也有10次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一级建造师 > » 正文

免密支付不能免安全

浏览: 1365 次 来源:网友供稿

  在陆续收到声称资金被盗刷的投诉后,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提示:“非必要不开启‘免密支付’。”这一提示将移动支付领域存在的安全隐患置于聚光灯下。

  无需输入密码,只用轻松一点,即可完成支付。免密支付的诞生,本质上是支付平台追求效率与用户体验的必然结果。近年来,免密支付以“无感扣款”的便捷性,重塑了很多消费场景。从线下商超到线上订阅,从交通出行到生活缴费,几乎渗透至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也大大提高了交易效率、服务效率。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免密支付的“便利性”逐渐异化为安全漏洞。根据中消协的提示,主要有三大陷阱:其一,设备丢失或账号泄露时,不法分子可直接利用免密功能盗刷;其二,尽管单笔限额较低,但短时间内高频次扣款仍可能累积大额损失;其三,不法分子常通过虚拟服务(如游戏充值、APP订阅)或在用户熟睡时段进行操作,导致消费者难以及时察觉。

  “不是我们想开,是它老弹出来,一不留神就开通了。”正如一些用户反映,有的平台为了吸引用户、提高市场竞争力,在开通流程中默认勾选,又或者弱化风险提示,诱导用户授权。这种设计利用了用户的“决策疲劳”心理,使消费者在无意中承担了更高风险。

  还有,一些支付平台在技术研发和功能设计时,过于注重支付的便利性和效率,对安全风险的评估和防范措施不够到位。例如,某打车应用虽记录签约设备型号,但不法分子仍可通过“换机不换号”的方式绕过验证,部分平台的风控系统对小额高频交易识别能力有限。这都需要加强风控技术应用,如通过AI监测异常交易、设置交易频次限制等,降低盗刷率。

  面对免密支付的安全隐患,我们既不能因噎废食否定技术创新的价值,也不能让消费者为平台的逐利行为买单,而是需要消费者、平台与监管部门形成合力,在技术创新与风险防控之间找到平衡点,构建安全、便捷、可持续的支付生态。(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关键词: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广告合作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