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火烧云是怎样形成的可以这样理解吗?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建造师考试 > » 正文

逃避不一定躲得过究竟什么原因?

浏览: 1365 次 来源:网友供稿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期间,毛泽东对上海解放的问题提出设想:既要歼灭防守上海之敌,又要完整地保全上海。

  这就需要提前抽调一批优秀的干部,作为上海未来的领导骨干。上海市长的人选自然至关重要,毛泽东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陈毅。

  首先,陈毅长期在华东地区工作,相对熟悉华东各城市的情况。其次,陈毅是位“儒将”,虽然之前长期带兵打仗,但文化素养高,能够应付解放上海初期各种局面。

  当然,任命陈毅为上海市长,并非毛泽东的一厢情愿,开会中,党内领导人和各民主人士也都赞成这一决定。陈毅接到命令之后,深感肩上责任重大,形容解放上海、管理上海是“瓷器店里打老鼠”。

  既又要把老鼠消灭,又不能损坏珍贵瓷器,必然是要面临很多困难的。不过解放上海之后,陈毅作为上海市的第一任市长,政绩是卓有成效的,并在短时间内让上海生产生活恢复秩序,经济继续保持活力。

  陈毅一个打仗的将军,是如何转变为城市管理者的呢?上海至今依旧流传着很多他的故事,比如收到带着子弹的“恐吓信”、劝说岳父回乡、参加资本家的宴会、给毛泽东的六封“绝密电报”等等。

  上海解放初期,最难解决的问题是对上海资本家的安排。上海的工厂、企业非常多,上海的资本家也非常多,解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

  有个负责税收的干部,拿着鸡毛当令箭,竭力主张提早结束资本主义经济,用鸡蛋里找骨头的劲头,对资本家进行查账和重罚,搞垮资本家。

  陈毅知道后,严厉批评了那个干部:“共产党是要废除资本主义的,用查账重罚是实现不了这个历史任务的。鸡蛋里面挑骨头,那就是无中生有,是一种不光彩的做法,也是违反党的政策的。”

  那位干部工作上却依旧我行我素,多次违反党的政策,后来上海市委撤了他的职。这件事在上海闹得挺大,有几家报社的记者跑到市委采访,想把那位干部登报。

  陈毅不太认同这种做法,他和记者沟通:“这个人确实犯了严重的错误,撤他的职是完全应该的。但也不能否认,过去他为党做了不少工作和贡献。如果把他的资料公布出去,他在政治上不就是完了吗?我们处分他是为了治病救人,又不是要把人置于死地,还是要给一条出路嘛!”

  陈毅经常会引导作者同志们的工作,毕竟记者是事件的传播人,必须有正确的观念,才能为人民传播真实正确的内容。在上海工作时,陈毅有空就会去报社关怀工作,编辑部的几个记者和他熟了,积极地请他看稿。

  陈毅也不推辞,看到写得好的就称赞鼓励,看到写得不好的,也会批评建议。有一次,他和报社的同志们闲聊:“我本来是不会打仗的,是想当作家的。但是革命要拿起枪,我就跟着毛主席学会了打仗。”

  “将来有朝一日,我还是要用笔来战斗的。实不相瞒,兄弟我虽然是市长,薪金也不比你们多几块,穷得很哩!所以我很喜欢你们报馆,动动笔还给开几块钱稿费哩!”

  陈毅讲话很有亲和力,记者都喜欢听他说话,明明是大将军,是一市之长,但拉家常却像一位慈祥睿智的长辈。他自己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进了上海,只做了一件大事,那就是交朋友。

  陈毅不仅和记者交朋友,还挨门逐户地拜访各界人士,邀请他们站出来和共产党合作,为政府做事。这些努力都是有回报的,一天几位上海知名资本家给市政府送请柬,邀请陈毅和市政府的几位负责人吃饭。

  原本接到请柬同志们挺高兴,但又有些担心,担心群众们有不满情绪,说闲话。为了此事,陈毅和同志们商议:“我们能不能去赴宴?”

  有位同志摇头说:“能去是能去,现在这个时间真不太合适。因为工人恨透了资本家,如果我们去了,工人就会反对我们,说我们敌我不分,政治立场不坚定。”

  陈毅明白同志们的担心,笑着说了自己的观点:“统一战线是我党的三大法宝之一,一时一刻也不能忽视。用得着人家就笑脸相迎,用不着人家就翻脸无情,最后必然导致六亲不认,落得个孤家寡人,到头来必然垮台。”

  “我们过去什么都不害怕,不怕帝国主义,也不怕蒋介石,现在却怕几个资本家?这是怕犯错误!我们不能因为怕犯错误,而把自己的手脚捆起来。我们可以利用吃饭的机会,向他们做工作嘛,我来带头,你们跟我去!”

  于是陈毅准时参加了宴席,席间和资本家谈笑风生,鼓励他们爱国守法,努力改善和工人的关系,支持国家恢复经济发展。上海经济能在短时间恢复,和陈毅开明的态度密不可分。

  建国初期,无论是国家还是政府,经济都很困难,陈毅的做法,不仅是积极寻求帮助,还以身作则要求政府工作人员。陈毅要求减少自己的警卫人员,但保卫部门考虑,上海刚刚解放,社会秩序还不稳定,反动分子潜藏在人群中,所以并没有减少警卫员人员。

  陈毅不太高兴,专门找有关部门的同志谈话:“精简机构,是全党的大事,必须严格执行,任何人都不能特殊。”

  陈毅坚持说:“不管你们怎么说,反正警卫人员要减少。”他还以司令员的身份下令,砍了一半的警卫人员。

  陈毅不仅在政治方面严格要求,生活方面也不搞半点特殊。1949年,陈毅进驻上海后,一天晚上,妻子张茜和他商量事情:“上海现在安定了,我想着接我父亲和妹妹来住几天,一家人好几年没见了,趁着安定见见面。”

  过了几天,张茜就安排父亲和妹妹来了上海,亲人团圆,相处十分亲热,家里也热闹起来,陈毅也挺高兴。但时间久了,陈毅想着,现在国家实行供给制,吃的用的国家都有规定,老人家住久了,太过给国家添麻烦,影响国家收入。

  思虑再三,陈毅就让妻子动员老人早点返乡。老人听了一时气急,大骂:“我女婿当了上海市长,我来吃了几顿饭就赶我走,简直是太无情无义了。”

  张茜见父亲生气了,就暂时没有再提这件事。谁想到,当天下午,陈毅刚从单位回家,就碰上家里的一出闹剧。警卫员正和岳父争执,岳父身上挎着包裹,一边挣扎着向外走一边嚷:“我女婿不让我住这里,我现在就搬到大街上。”

  警卫员急得满头大汗,拉着老人解释和劝说:“老伯,住大街怎么行呢!您别急啊,等首长回来好好说。”

  陈毅一看还能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么?咳嗽一声,那边的两个人都看过来,陈毅说:“爸,你这是干啥?有什么话可以对我说嘛。”

  陈毅耐心给老人做工作:“爸,我们现在是配给制,是国家供给吃穿,我们这样为国家增加了不少负担啊。”

  老人依旧生气,赌气说:“既然你说我们是负担,那这样吧,你给我安排一份工作。你一个大市长,这点能力总是有的吧,这样我就自食其力了。”

  陈毅听了脸色有点不好,强调说:“爸,你这话就不对了,我是市长,但市长是服务人民的,不是服务自家的。我可没有权力给你安排工作。”

  老人不理解道:“在你家住着,你说是负担,要你安排个工作,你说没权力。都是借口,你分明不愿意我们住在这里。”

  陈毅有些无奈,但还是耐住性子给老人解释:“过去您跟我讲过,说国民党贪污腐败。共产党和国民党不一样,共产党的干部从不搞裙带关系,越是地位高,越是要以身作则。您说,如果我用手中的权力给您解决工作问题,那和国民党有什么区别?”

  这一番话,老人还是听进去了,冷静下来还有点不好意思,表示明天就带着二女儿返乡。第二天,陈毅亲自去送岳父和小妹,还亲手交给岳父一些钱,让老人爱惜身体,嘱咐说自己定期会汇钱给家里。

  老人挺感动,拉着陈毅说:“你是对的,我一把年纪思想觉悟还不如你,这次来给你添麻烦了,以后尽量不来打扰你工作。”

  陈毅不仅对岳父是事情严格处理,对亲属,都能放下人情和面子,拒绝不合理的要求。解放后,陈毅父母回四川安家时,陈毅向帮忙送人的工作人员提出了3条意见。

  1950年,是上海工商业发展最困难的一年。解放前,上海工商业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存在很大投机性,一夜暴富是常有的。

  国民党统治时期,受战争影响,再加上黑心商人揽财,物价被哄抬,普通人民的生活非常苦痛。1950年,上海依旧面临物价飞涨的问题,夏天,一张大饼就要3万元,钱就和纸一样。

  为了控制物价,陈毅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安排上海人民政府以10万元金元劵兑换1元人民币的比例收兑金元劵。但这种方式没能有效抑制上海物价,甚至影响了浙江省、浙江省的物价。

  陈毅见局势紧迫,决定直接查封大投机商——证券交易所,因为证券交易所操纵银元市场,从中谋取大量利益。查封证券交易所是件大事,因此陈毅将这一决定发电报报告给毛泽东。

  毛泽东立即回电,表明赞同陈毅的决定。之后,上海通货膨胀得到控制,物价大幅度下降,并趋于稳定。但通货膨胀控制住了,又引发了上海经济新的问题,工厂产品出现滞销,企业家大规模亏钱亏本,很多工厂企业面临关闭和倒闭。

  当时,上海每月是税收是4000亿元,上海工商业负担非常重。对此,陈毅非常矛盾,收公债纳税涉及到国家全局利益,国家很需要钱,但上海经济也面临困境,如果收4000亿元税收,地方经济面临重创。

  陈毅突然收到一封信,来自上海的大资本家刘鸿生老先生,内容竟然是将左右的刘家企业全部交给国家,因为企业很难再维持下去了。

  陈毅立即重视起来,第二天就请刘鸿生老先生来谈一谈。刘老先生拘谨地坐在沙发上,开口说:“陈市长,你是知道的,我只有一笔钱,公债买了十几万,还要纳税、补税、发工资。现在工厂的存货又卖不出去,资金周转不动......”

  刘鸿生沉默着不说话,陈毅继续说:“刘鸿生老先生,你也清楚这些困难因何而来。可是你也要相信,政府一定会帮助你们渡过难关的。”

  陈毅非常担心上海的情况,他认为有必要亲自向毛泽东报告,并请求减缓上海的税收和公债。陈毅握着笔想了很久,这份电报想了很久,斟酌再三才下笔。

  紧接着,陈毅参加了上海市委、华东局召开的工商界人士座谈会,会上听了很多资本家的发言和诉苦。会后,陈毅将座谈会上的情况简明扼要又写了一封电报,发给毛泽东。

  之后,陈毅又就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救济失业等问题,给毛泽东写信报告问题和寻求帮助。1950年的前半年中,陈毅先后给毛泽东写了6封“绝密电报”。到1950年后半年,上海的经济终于相对稳定下来。

  1950年春节前夕,上海市总工会宴请着名的劳动模范,大家共聚一堂,算是提前过节了。陈毅也受到邀请,出席了宴会,大家排队鼓掌欢迎他。

  陈毅和气地对大家说:“你们不要欢迎,我不是劳模,按理还没资格来参会呢。”说完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

  宴会上,大家都跑来向陈毅敬酒,祝贺新年。陈毅却向大家说:“且慢!我先考考大家,你们能看懂《劳动报》、《解放日报》、《人民日报》的请举手!”

  热闹的宴会厅瞬间就安静了,大家互相看看,零零散散有几个人举起手来。陈毅叫举手的人放下手,接着说:“你们还没有忘记台风袭击的事吧!由于我们不懂科学知识,遭受了巨大损失。”

  前一段时间,上海有一天突然遭到台风袭击,倒塌了不少房屋,还有民众死亡和受伤。之前,一个公用事业单位曾预报过,说太平洋发现台风,可能在上海登陆。

  但当时没有城市管理的经验,对于灾害预警也不了解,因此军管会办公室的负责人直接将那份预警的报告,批了“保密”锁进了机要室。

  “同志们要吸取经验教训,空袭不光是美蒋的飞机,还有老天爷的台风啊!飞机只能屙几个蛋,而台风不但要从天上来,还从地上翻江倒海一起来,比美蒋飞机厉害多了。但如果能提前预防,能减少不少损失。因此要多学习科学知识。”

  宴会中的陈毅继续说:“现在你们是劳动模范,但以后可以成为文化模范、技术模范。大老粗只能卖死力气干活,有了文化就能搞技术革命了。咱们就约定,明年到这里,还不举手,那就要吃罚酒了。”

  不过陈毅在上海的任期并不算长,1954年,他从上海被调回中央工作。但陈毅对上海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为上海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构架了良好的框架。陈毅更是在上海留下无数的故事,人民永远怀念他。

关键词: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广告合作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