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帕拉丁搬砖装备95到底是什么原因?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建造师 > » 正文

有关苏州糖果乐园是真的吗?

浏览: 1365 次 来源:网友供稿

  首先我想说的是导演管虎为什么来拍这部片子,因为这个故事对导演实在是太友好了,苏州河两岸两种极端情况的对比,想想就能有很多的发挥空间,上映前导演在采访中说:喝着咖啡就能真枪实弹的看着杀人。这种沉浸感,是其他战争电影里没有的,开战争写实先河的《拯救大兵瑞恩》,尽管战争场面残酷,各种枪林弹雨和断臂残骸,但是观众始终在以一种第三者的角度看电影,《八佰》不一样,导演在影片前段用苏州河南岸看客的角度拍摄画面,各种远眺与望眼镜中的视角,把观众摁在了苏州河南岸的座位上,而不是影院的座位上,这个基调早早种在观众心里,后面各种场景就更加让人身临其境,仿佛所有观众都在苏州河南岸,张译、姜武、欧豪和王千源等人的角色作用,导演应该是想表现出战争中各种各样复杂的人性,平民身份在战场残酷环境下的不适感:怯战、胆小畏死,执于苟活,一如《拯救大兵瑞恩》中厄本的作用,这种方式在近几年的影视作品中被屡次运用,不得不说有点俗套,这部电影故事有着前面所说的无比优越的情景设置,作者用镜头语言已经把观众放进了战场旁边,这种平民的角色其实已经存在,导演只需要尽情的去表现出战场的残酷,剩下的所有情绪就让观众们自己自由发挥就好了,这也是我觉得可惜的地方,导演本可以放下这些支线,在别的地方着墨更多。

  片里几处有血腥的地方,黄志忠扮演的逃兵被俘后被日军凌迟,肠子直往外流,尽管是以望远镜中视角表现,欧豪中弹后用饭盒捂住肚子避免肠子外漏,那个年轻娃娃兵被弹片划破脖子,在日军军营里的几个画面里,晃过日军杀俘训练与砍头的场面,这种赤裸裸血淋淋的镜头,时尚之大令人咋舌,我觉得广电总局有一点值得称赞之处,在审查很多战争电影时,不吝于对残酷血腥画面的宽容,比如金陵十三钗,南京南京,近一点的红海行动,有了这些大时尚的画面,电影的氛围一下子就出来了,比任何语言旁白都生动。

  辛柏青这次在片中饰演了一个记者,周旋于各方,有趣的是以往他都是演的正面军人角色,这次我理解的他是一个毫无感情的情报贩子,上海滩谢若林。

  影片开始一段战争场面,日军斥候小队进攻仓库遇伏,被关门打狗,没有表现怎么打狗,镜头定格在了大门上,日军慌乱之下,各种口令声,惨叫声,在爆炸声与子弹声中逐渐消失,随后跟着残兵视角,见到这队士兵的残缺不全的尸体,我们看不见具体战斗的惨况,反而给人无尽遐想,给人一种直白的残酷画面给不了的高级冲击感。期间有一个国外伤兵突然跃起,用手雷与我军士兵同归于尽,爆炸之后,打扫战场的士兵毫无波澜,这种无情的表现让战争的残酷性更上一层楼,看客觉得残酷的,士兵们早已习以为常,如果导演把这种无情延续到整个电影,没有后面各个演员的表情略显狰狞式的表演,不知道电影看起来会如何。

  第二场日军潜水突袭的战斗,仓库里明暗灯光下敌我近距离对射,摄影师曹郁的功力可见一斑,还有后面雪夜撤退时那几个俯拍的镜头,真是神来之笔。

  接下来的日军盾牌阵攻城战,郑凯扮演的士兵从仓库顶一跃而下,影片达到了本片的最高潮,后面机枪班的战士排队身亡式攻击,各自报上自己家乡姓名,比老谋子《金陵十三钗》中排队攻击坦克要震撼的多,唯一遗憾的是让机枪兵这种技术兵种身亡攻击,对战斗力的削弱太多,牺牲太大。

  护旗的片段争议较大,我记得前几年有一部八一厂的主旋律抗战电影,也有我军战士冒着日军铁甲车的枪林弹雨抢夺道岔的情节,这种太过直白且脱离实际的镜头,让我有点接辣眼。护旗战斗过程中有一个情节是,马克辛机枪因为没水冷而炸膛,军迷们可能会心一笑。

  印象还比较深的是夜晚苏州河南岸纸醉金迷,好多旗袍女郎时尚万种,有几个镜头让我想起来《一代宗师》里叶问上金楼时,里面也有时尚各异旗袍女郎的群像,

  国府下令撤退,撤退之前战士们排队时尚,魏晨一人代表一班,上一次这种悲壮还是许三多和高城两人排队唱歌吃饭,俞灏明烧伤后,这次本色出演,粉丝们应该既心疼且高兴。

  最后抢桥死伤众多,抛开历史不谈,日军火力够强的话,八百壮士和沿岸市民应该都活不了,让我震惊的是,为啥让那个娃娃兵小湖北也留下打阻击,有点冷血了,还有就是伤兵各自把自己锁在阵地上,是信不过自己?说起来为了能有更好的镜头场面与叙事,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很多场景情节都略显刻意,这也是本片的骨子里的毛病,毕竟八百勇士守四行仓库的战斗,没有电影里塑造的那样激烈,不过不影响那些战士的伟大。

  以上都是自己作为普通观众零零碎碎的想法, 电影《八佰》自开拍以来风波不断,这部电影可以说是近几年来争议比较大的一部电影,一部分原因是国内疫情结束,它是第一部上映的高成本的商业大片,最重要的是,在当今世界局势波云诡谲,中美关系、两岸关系逐渐被迫趋于明朗化,《八佰》这种讲述国军抗日的题材,尽管电影宣传上一直站在中华民族的大视角,想要告诉观众们电影主要歌颂的是我们整体中国人的英勇,但是淞沪会战、四行仓库等等元素天然的把观众的注意力引向了国民党,社会大环境让人们不由得联想到如今的对岸,这个时候上映是否有对对岸辩解之嫌而显得不合时宜?

  那电影是不是一部好电影呢,抛开历史背景与当今社会大环境,电影是不错的,但是一切影视作品,都是对当今社会情况的映射,我们不可能忽视背景把电影单独割裂开来,无论影片内容的背景如何,影片所蕴含的东西,如果与当前社会主流价值观相悖,注定不被人们接受,影片的争议,显示出如今大陆对对岸的善意已经消失太多,原因自不必细说。

  我们大可不必如此青春,歌颂那些国民党的抗日将士,与反对分裂并不矛盾,正如网民纪念碑上所写: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网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网民英雄们永垂不朽!那些以血肉之躯抵抗日寇侵略的国军战士,都是五湖四海的中国人,我们歌颂他们,称赞他们,因为我们终将会继承他们一切的英勇与壮志,而对岸,只不过继承了一块破烂牌子罢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广告合作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