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苏轼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词作家,但殊不知东坡先生在仕途上也曾开创过常人难以匹敌的成绩。故而苏轼在对自己一生进行总结的时候,将自己曾经长时间任职的三个地方化用进了诗句。今天,我们身边同样有像当年的苏东坡一样
林树森出生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和那时候绝大多数人一样,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就想要用自己所学来报效祖国。那时候国家号召广大青年学习先进技术,所以读理工类科目的学子不在少数,林树森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最后成功考上了华南理工大学的土木专业。毕业之后,学生们需要服从国家的统一分配,林树森便来到了一家纤维板厂。
以往都说大学生是天之骄子,可眼前的环境让林树森大吃一惊,难道自己这辈子就要待在这个简陋破旧的小厂子里面吗?经过了几番思想斗争之后,林树森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重新投入到工作中去。在摒弃了以往的纠结之后,林树森潜心钻研技术,关心厂内事务,尤其是对于厂子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前瞻性意见。
就这样,林树森从一个普通的工人迅速成长为青年劳动模范,并且还逐渐被厂里面的领导赏识。在见识到林树森的才华与专业性之后,厂领导便大力提拔他,还推荐他去政府部门任职,就这样,林树森在37岁那年被任命为惠州市副市长。那时候正值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林树森抓住机遇,带领惠州人民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为惠州带来了崭新的明天。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提升,林树森在1997年被调往广州市担任市长。广州作为广东省的省会城市,本身的地位就非同一般,再加上紧邻香港澳门这两个重要城市,所以广州的经济腾飞就显得尤为关键。此时的广州本来已经在发达城市之列,林树森只有将广东治理得更好,才能无愧于党和人民的嘱托。
为此,林树森来到广州之后深入一线调研,决定继续从经济入手,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他利用沿海的地理位置优势,引进外资在广州设厂;对于当地的本土企业,分批次进行升级改造;同时号召企业注意人才培养,为将来的发展做好接力。就这样,广州的工业水平有了明显的进步,尤其是高科技产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
与此同时,为了便利商业的往来,林树森牵头打造了广州白云机场,就好像为这个城市插上了翅膀,让广州能够和外界更快更好地交流。他还关心民生大事,对于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污染问题也进行了同步解决,恢复珠江流域的生态平衡。就这样,广州的城市名片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打响,林树森也终于实现了助力广州腾飞的愿望。
先后在惠州与广州奉献了将近二十年的青春,林树森的成绩有目共睹,所以在将近花甲之年,组织上又交给他一块难啃的骨头——贵州。相比于此前从政的地方,贵州没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多山的环境又让当地的农业发展受到阻滞,同时又缺乏工业基础,可以说贵州的发展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
但林树森既然接受了党的任命,那么便只顾风雨兼程。关于如何带领贵州人民摆脱贫困,林树森的意见是:“要想富,先修路。”只有将贵州与外界连接起来,将贵州人民带出大山,才能带动经济的发展。于是在林树森的指导下,一条从贵阳出发,直达广州的高铁贯通了,不仅连接了两个地区,更连接了两地的人民。
在此基础上,林树森着力开发贵州的旅游资源,从文化软实力入手,将贵州的亮点逐渐发掘出来,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朋友到来。除了“引进来”之外,林树森还开辟了一条“走出去”的道路。他利用先进的产业技术对当地的矿产资源进行了开发和再利用,输送到需要的地方去,从而实现了文化与经济“两手抓”的局面。
如今的林树森已经离开了一线岗位,但这并不意味着彻底清闲。他仍以77岁高龄站在讲台上为广大学子们传递经验,培养下一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