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0月16日,红军长征队伍抵达了陕北定边县的铁脚城(今天称作铁角城)。虽然名字带有“城”字,但这里实际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红军指挥官彭德怀将指挥部设在了村后山的药王洞,这里成了他们临时的指挥中心。
当部队刚刚到达陕北时,彭德怀与叶剑英获知敌人正在追击,于是他们一同前往附近的山顶侦察敌情。就在他们观察时,突然彭德怀大声喊道:“趴下!”随后,他猛地按住了叶剑英的头,两人迅速俯身紧贴在地面。接着,敌人的子弹像疾风一样呼啸而过,几乎擦过他们的头顶。其中一颗子弹更是从叶剑英的头部旁边飞过,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声音。这一幕,叶剑英终生铭记,他常常感慨地说:“彭总救过我的命!”
要理解这段历史,我们必须回溯到1935年9月12日。红军高层在甘肃南部的迭部县俄界村举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俄界会议。此次会议保证了红军的团结,明确了主力继续北上的战略方针,深刻影响了之后的历史进程。
接下来,红军沿着白龙江逆流而上,穿越了悬崖峭壁和古栈道。那条栈道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木板被铺设在岩壁上,整条小路如同空中浮桥,旁边是悬崖峭壁,脚下则是滔滔江水,稍不留神,便会跌入江中丧命。
经过古栈道后,红军继续向甘南天险腊子口进发。这一地形险峻,两旁是高耸的悬崖,中间仅有一条狭窄的通道。敌人早已布防了三个营,并修筑了坚固的碉堡。9月17日,经过一场血战,红军突破了腊子口,成功进入甘南岷州的哈达铺。
哈达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红军到达后,尊重当地的风俗,受到热烈欢迎。在这里,红军进行了一段时间的休整,并根据俄界会议的决策,重新组织了部队,形成了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彭德怀担任司令员。
经过长征的艰难跋涉,红军终于得到了来自外界的情报,得知刘志丹在陕北取得了显着成效,于是决定北上。一次普通的报纸,成为了改变红军命运的关键,它直接影响了红军的决策,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发展。
9月26日,红军突破了敌人的渭河防线,一路向陕北挺进,并成功战胜了敌人设立的西兰路封锁线。战斗中,红军消灭了敌人两个骑兵连,缴获了一百多匹战马,补充了实力,也大大振奋了士气。
在铁脚城时,彭德怀和叶剑英发现敌人骑兵正逐渐逼近,于是两人前往附近的山顶侦察敌情。山顶有一座废弃的破庙,叶剑英拿起望远镜仔细观察。随着枪声越来越近,彭德怀敏锐地察觉到敌人的火力已锁定了他们藏身的破庙。在一瞬间,叶剑英只觉得头部一沉,彭德怀已经将他的头摁在了地面。几颗子弹从他们头顶飞过,其中一颗几乎擦过叶剑英的头部。事后,叶剑英每每回忆起这件事,总是感慨万分:“好险!好险!”这次经历,他永远感激彭德怀的及时救助。
尽管彭德怀在自传中并未提及此事,因为他一生经历了无数的生死瞬间,这对他来说已是习以为常。他更多地提到那些曾经在自己人生中给予帮助的人,很少提及自己帮助过别人。然而,那些在长征中与他并肩作战的战士和同僚,始终铭记他的英勇与仁心。
村民们回忆,铁脚城周边的大多数居民来自甘肃,当时红军刚进村时,并没有像以往的军队那样强迫征粮或扰民。红军进入村庄后,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完全尊重村民的生活。村里人曾送来羊肉,红军烤着吃,因为缺少盐巴和蔬菜,战士们便到村里购买,且都是照价付款。红军的纪律严明,行为端正,与过去那些抢夺财物、欺压百姓的军队截然不同,这让村民们深感震撼。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红军的到来不仅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希望,也为整个中国的革命事业播下了希望的种子。1935年10月19日,主席率第一纵队首批抵达陕北保安县吴起镇,彭德怀随后也赶到。两天后,东北军和马家军试图追击,但在吴起镇的激战中,敌人先头部队被击溃,支援的三个团也败退而去。
这场战斗标志着红军顺利进入了陕北革命根据地,为长征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主席对彭德怀的杰出军事才能赞赏有加,并特别写下了着名的诗句:“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这首诗通过电报送到了彭德怀手中。彭德怀阅读后,对最后一句进行修改,将“唯我彭大将军”改为“唯我英勇红军”,表达了对全体红军将士的敬意,也彰显了他宽广的胸怀。
吴起镇大捷后,红军士气大增。主席和彭德怀迅速开始部署下一步的作战计划,11月3日,成立了西北军事委员会,主席为主席,周恩来为副主席,彭德怀担任副主席,恢复了红一方面军的建制。红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继续前进,为中国革命事业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