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崇明岛中北部,仙桥村如一幅水墨画卷铺展——北望长江入海口,水杉成荫、白墙黛瓦,江南水乡的灵秀里透着几分仙气。这个坐拥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村等12项国家级荣誉的村庄,曾几何时也深陷发展困局。今天,亮节智库带你走进这里,解码它如何以农旅融合破局,书写乡村振兴的蜕变故事。
仙桥村坐落在上海市崇明区竖新镇,地处崇明岛中北部,紧邻北沿公路,距G40向化收费口20公里,村域面积1.85平方公里,辖11个村民小组,745户农户,总人口1683人。相传早年渔民在村头石桥摆摊,鱼虾总能很快售罄,仙桥之名由此而来,透着几分烟火气的传说为村庄添了历史韵味。曾经的仙桥村,和许多乡村一样面临发展瓶颈:常住人口老龄化加剧,土地撂荒现象突出,村容村貌破旧,经济发展举步维艰。而如今的它已蜕变成乡村振兴的典范,这份惊人的转变背后,藏着怎样的发展密码?
早年的仙桥村困在一亩三分地里:村民散种水稻、小麦,经营模式分散,效益差,收成少。土地年租金仅300-400元,年轻人纷纷外出谋生。转机出现在2009年长江隧桥通车,拉近了与上海市区的距离;次年《崇明生态岛建设纲要》出台,锚定生态发展方向,这为仙桥村后续的发展方向奠定了基础。2011年借农村土地流转政策东风,村委会集中土地统一招商,引入光明集团等企业及科研团队,发展复合型农业,打响了转型第一枪。
土地流转让农业走向规模化、现代化后,村委会敏锐察觉单一产业的局限。2015年借崇明发展乡村旅游的东风,仙桥村启动资源转化:引入大学“设计丰收”团队,将闲置农房改造成“花觅”“田埂”“禾井”等特色民宿;又趁示范村风貌改造契机,村委会统一收储农宅,邀请专业团队打造风格协调又各有亮点的民宿集群。民宿火了,游客来了,餐饮、农产品销售等业态随之兴旺,村庄经济驶入快车道。
面对旅游市场竞争,仙桥村持续优化产业形态。2023年,竖新镇引入第三方公司运营,将闲置村集体厂房,打造成集参观、展示、零售、餐饮、互动于一体的均瀛乡村小镇——村飨餐厅、农产品展厅、茶室、咖啡吧、点心铺等业态齐聚,兼具游客中心与村史馆功能,获称乡村版万达广场,并入选上海市民家门口的好去处。同步升级的仙桥市集,既满足游客购买需求,又方便村民日常生活,为村民搭建了新的销售平台。通过完善旅游配套与丰富产品供给,让农旅融合模式更趋成熟。
仙桥村以“农旅融合”为核心,巧妙划分出民宿体验区、农耕实践区、综合服务区三大功能板块,各区域既独立成景又联动互补,共同勾勒出乡村振兴的鲜活图景。
40余家民宿与农家乐散落村中,提供320张床位,其中“颐一”获评上海五星级精品民宿,“玖居”“叁见”跻身崇明四星行列。白墙黛瓦的建筑延续崇明传统风貌,隐匿于水杉梧桐间,内部设计兼具现代舒适与乡土韵味。游客可在此参与垂钓、土布手作、田间采摘等活动,夜晚枕着蛙鸣入眠,清晨被鸟鸣唤醒,沉浸式感受江南水乡的静谧与惬意。
正禾农业公司的有机菜园里,100多个品种的蔬菜按有机标准培育,日均供应40余种新鲜食材;惠杰果蔬合作社的200亩百果园中,樱桃、枇杷等20多个品种四季轮换。这里不仅是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基地,更是游客的“农耕课堂”——大人带着孩子采摘蔬果、观察作物生长,在劳作中亲近自然,感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真谛,让农业从“餐桌经济”延伸为“体验经济”。
均瀛乡村小镇是服务区的核心,“村飨”餐厅的崇明老白酒、散养草鸡散发本土风味,“茶一茶室”的茶香与桂芳点心铺的崇明糕甜香交织;撸猫体验馆、无人便利店满足不同需求,村史馆则静静诉说着村庄变迁。改造升级的仙桥市集里,本地大米、土鸡蛋、时令果蔬琳琅满目,既是游客带伴手礼的首选地,也是村民日常采购的便民点,让乡村的烟火气与商业活力完美融合。
针对土地撂荒、农房闲置、厂房废弃等问题,仙桥村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将闲置农房改造为精品民宿,把老旧厂房升级为乡村综合体,既保留了乡村肌理,又让“沉睡” 的资源转化为经济增长点,带动村民租金收入与就业机会双提升。
以有机农业、果蔬种植等为基础,延伸出采摘体验、农事课堂等旅游场景;民宿产业的兴起又拉动餐饮、零售、手作等配套业态,形成“农业筑基、旅游引流、商业变现” 的闭环。这种 “一产接二连三” 的模式,让农业不再局限于生产,旅游也不止于观光,实现了产业价值的迭加。
村委会发挥主导作用,整合政策资源;引入企业、高校团队开发民宿、运营小镇,同时汇聚农业专家、民宿主理人等各领域人才;“新村民” 与本地村民共同参与经营,形成 “政府引导 + 市场运作 + 村民参与” 的协同机制。各方优势互补,既保证了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又激发了市场活力与乡村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切忌盲目复制,需先梳理闲置土地、建筑、文化等资源。善用政策红利,联合企业、高校等补足资金与专业短板,通过改造提升让资源适配市场需求,推动“沉睡资源”转化为畅销商品,实现变废为宝。
农业与旅游是天然搭档,需打破“单打独斗”模式。以农业为根基、旅游为引擎,推动二者深度融合,将农旅产业转化为高附加值商品,形成“以旅促农、以农强旅”的良性循环,释放1+12的乘数效应。
避免“政府干、村民看”,需搭建多元参与平台。引入社会资本与专业人才解决农民“不会干、干不了”的难题;通过合作社、股份分红等激励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共享发展成果,筑牢可持续发展根基。
从曾经的经济洼地到如今的农旅融合样板,仙桥村的蜕变,藏着乡村振兴的朴素真理:闲置资源能变宝,农旅携手能增效,多方同心能成事。它的故事不是终点,而是路标——告诉每个渴望振兴的乡村:不必照搬套路,只需立足自身禀赋,找对路径、聚齐合力,就能让乡土焕发独特光彩,让乡村振兴的种子在每片土地上生根结果。
郭亮:乡村振兴实战派专家,创意经济设计第一人。地道农旅、亮节智库、活德农科创始人。美学与MBA双硕士,管理学哲学博士。躬耕乡村,振兴乡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