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25岁不想结婚正常么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建造师报名 > » 正文

福建官洋村“文旅融合”乡村振兴案例研究

浏览: 1365 次 来源:网友供稿

  在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上,特色村落如星子般闪耀。福建官洋村便是其中夺目一颗——这座沉淀700余年的古村,2024年跻身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完成从深山秘境到国际旅游名片的惊艳蜕变。是什么让它破茧成蝶?又藏着怎样的振兴密码?今天,亮节智库带你走进官洋村,解码这座古村以文旅融合撬动蝶变的鲜活样本。

  官洋村坐落于福建漳州南靖县梅林镇东南部,地处福建土楼(南靖)景区核心区,距县城约45公里。全村30平方公里土地上,林地42817亩、耕地2180亩,1762名村民分属450户、15个村民小组。作为土楼文化、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的交汇地,这里至今传承着土楼山歌、客家传统工艺等活态遗产。2008年“福建土楼”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为这座古村按下发展加速键,旅游业自此蓬勃兴起。凭借亮眼发展成果,村庄接连斩获“福建金牌旅游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荣誉。2019年接待游客达195.32万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08年的1万多元跃升至2023年的3万元。是什么推动了这场跨越?其发展逻辑又能为同类乡村提供哪些启示?带着这些思考,我们走进官洋村的成长轨迹。

  官洋村历史悠久,虽坐拥丰富土楼资源与独特文化,早年却因交通闭塞、经济薄弱,只能靠山吃山,以传统农耕为主,村民收入长期在低位徘徊。2000年前后,国内旅游热渐起,村里少数人嗅到商机,试着用自家土楼开起简易农家乐,靠家常菜招揽零星游客,为旅游发展敲开一道小缝。但因缺规划、少宣传,彼时的官洋村仍“养在深闺人未识”,旅游发展步履缓慢。

  2008年“福建土楼”入列世界文化遗产,为官洋村注入强劲动能。政府加码基建,打通交通脉络、铺就旅游步道;村里同步活化土楼资源,升级内部环境与公共空间,引入多元休闲业态。村民纷纷将老宅改造民宿,如1906年的福谦楼变身20间客房的特色客栈,既保古韵又添舞龙、打糍粑等体验项目。配套完善带动客流井喷,2019年接待游客195.32万人次,日均超5300人,旅游业自此坐稳支柱产业宝座。

  官洋村并未满足于初步成就,而是全力迈向新征程。在生态治理上,持续推进垃圾处理、污水收集等工作,全力守护绿水青山,打造宜居宜游的优质环境。在业态创新方面,积极布局,土楼文创馆、蜂蜜文化展示馆拔地而起,农耕体验区、民宿聚集区各具特色,还推出空中俯瞰土楼、夜间音乐秀等新奇项目。同时,民俗文化传承也未松懈,提线木偶、土楼山歌等精彩表演轮番上演,土楼营造、竹编等非遗体验让游客沉浸其中。多管齐下,官洋村从单一观光游迈向深度文化体验游,品质与口碑双丰收,最终在2024年成功登顶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声名远扬 。

  官洋村以“文化为核、生态为底、体验为桥”划分功能区域,形成土楼文化体验区、滨水生态休闲区、田园生活实践区三大板块,既各有侧重又联动互补,让游客在行走间感受古村的多元魅力。

  这里是官洋村的灵魂所在,聚集了福谦楼、和贵楼等十余座形态各异的土楼群。圆形土楼的恢弘、吊脚楼的灵动、府第式土楼的雅致,共同构成“活态的土楼博物馆”。游客可踏入百年老宅,看客家人用传统技法晾晒茶叶,亲手学编客家竹篮,或是在夜幕降临时围坐天井,听老人讲土楼建造的传奇故事。提线木偶戏、土楼山歌等非遗展演常态化开展,让静态建筑与活态文化相互滋养。

  船场溪穿村而过,3公里长的鹅卵石古道沿溪蜿蜒,明清时期的石阶被岁月磨得温润如玉。溪边7棵百年古榕枝繁叶茂,其中两棵600岁“榕王”的气根垂落如帘,成为天然休憩凉亭。清晨可沿溪漫步观薄雾绕山,傍晚能坐在榕下听溪水潺潺,夜间还有灯光勾勒的古桥与溪水相映,形成“一步一景、步移景异”的滨水画卷,是游客放松身心的天然氧吧。

  涵盖千亩茶园、百香果基地和农耕体验田,完美呈现“春采茶、夏摘果、秋晒谷”的乡村时序。游客可跟着茶农学炒茶,在果园亲手采摘生态蔬果,或是在稻田里体验插秧、打谷的农耕乐趣。区内蜂蜜文化展示馆还原养蜂场景,民宿聚集区则提供“住土楼、吃农家菜”的深度体验,从舌尖到指尖,全方位感受闽南客家的田园生活智慧。

  官洋村以土楼世界遗产为核心,不局限于静态保护,而是通过非遗体验(竹编、土楼营造)、民俗展演(山歌、提线木偶)、场景活化(土楼民宿 + 民俗活动),将建筑文化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旅游产品,让 “老遗产” 产生 “新价值”,形成独特的文化竞争力。

  从早期村民自发开农家乐,到后期 95% 以上民宿由本地村民经营、90% 年轻人返乡创业,官洋村通过 “资源入股 + 自主经营 + 集体分红” 的模式,让村民从 “旁观者” 变为 “参与者”,既激发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又实现了 “旅游富民” 的目标,避免了 “外来资本主导、村民边缘化” 的困境。

  从单一观光游,到发展文创馆、农耕体验、夜间音乐秀、空中游览等多元业态,再到串联“吃住行游购娱” 全链条,官洋村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提升客单价和停留时间,实现了从 “靠门票赚钱” 到 “靠体验盈利” 的转型,增强了产业抗风险能力。

  乡村振兴的破局点,始于对自身核心资源的精准锚定。以“核心资源+”为纽带,嫁接文旅体验、康养度假、文创开发、研学实践等多元业态。通过差异化定位避免同质化竞争,用有故事、可参与的特色场景营造游客吸引力,方能构筑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建立“村民受益”机制是关键。通过合作社、技能培训、创业平台等载体,让村民在土地流转、经营服务中获利,吸引年轻人回流,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氛围,凝聚乡村振兴的本土力量。

  避免盲目开发,按“保护核心资源—完善基础设施—丰富业态”分步推进。平衡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拒绝过度商业化,守住乡村本真,才能实现从短期效益到长久繁荣的跨越。

  官洋村的蜕变,恰是文旅融合激活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以土楼文化为魂、生态保护为基、村民参与为脉,这座深山古村完成了从默默无闻到世界瞩目的跨越。其启示深刻:守住文化根脉,才能立起乡村风骨;做强特色产业,方能夯实振兴底气;激活村民力量,才是持久发展密码。找准自身坐标,每个乡村都能在振兴路上绽放独特光彩,让田园乡愁真正照进现实。

  郭亮:乡村振兴实战派专家,创意经济设计第一人。地道农旅、亮节智库、活德农科创始人。美学与MBA双硕士,管理学哲学博士。躬耕乡村,振兴乡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广告合作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