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全女经济”这个看似风光无限的概念就彻底翻了车。从“全女健身房”到“全女酒吧”,再到“全女酒店”,这些打着女性专属旗号的服务业项目,一个个接连倒闭,成了网络上的笑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女性消费能力真的就这么不堪一击吗?
所谓“全女经济”,就是指在服务业行业中,从顾客到服务人员甚至管理人员都由女性组成,且拒绝接待男性的项目。乍一看,这种模式似乎能够满足女性消费者的需求,让她们在一个没有男性干扰的环境中放松身心。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前段时间,一家打着“全女”招牌的小饭桌因为经营不善而倒闭,成为了全网热议的话题。无独有偶,长沙的一家“全女酒店”也因为招收免费义工和员工闹矛盾,引发了舆论争议。另一家“全女酒吧”的调酒师和老板之间的薪资纠纷,更是成了小红书上的热帖。这些事件不仅让“全女经济”陷入了尴尬境地,也让人们开始质疑这种商业模式的线. 情绪价值大于专业价值:第一个大坑
很多“全女经济”项目之所以吸引人,主要是因为它们强调了“情绪价值”。比如女子电工班会喊出“工具不是男人的玩具”的口号;全女游戏工作室则誓言要“打破男性在游戏行业的垄断”。这些口号听起来确实很鼓舞人心,但问题是,情绪价值并不能替代专业能力。
前不久,北京的一个全女徒步俱乐部就因为不够专业而翻车。这个俱乐部为了照顾会员体验,没有聘请男向导,结果出发没多久就被大雨和迷路困在山里,差点酿成大祸。事后复盘发现,领队四人竟然无一人提前来徒步点进行踩点,而且必备的头灯等设备也没有携带。这种不专业的操作不仅坑了消费者,还可能成为智商税。
除了情绪价值大于专业价值的问题外,“全女经济”还面临着一个更大的问题——成本。由于只面向女性消费者,这些项目无形中自断了一半财路。以北京的全女健身连锁BeauFit为例,成立初期一度面临赚不到钱的困境,只能通过出售饮食、健身器材等周边项目勉强维持。此后,BeauFit不得不数次涨价,30节课的课包从之前的不到3000元涨到了4480元,已经超过了同行平均线。
更糟糕的是,女性健身教练的数量远远不足。据统计,在全国注册的健身教练中,女性仅占总数的16%。这样一来,过去打着“全女教练”旗号的BeauFit也不得不妥协,在扩张业务范围时招募了一批男教练。这种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让“全女经济”陷入了尴尬境地。
面对这些问题,“全女经济”要想真正爆火,不能只靠噱头。首先,方向比热情更重要。不是所有行业都适合“全女经济”发展,选对方向才能事半功倍。比如,在体育赛道上,瑜伽、普拉提、舞蹈等项目更适合女性消费者。其次,专业比噱头更重要。上海的普琳女子拳击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家拳击馆的馆长毛毛不仅是退役运动员,还拥有WBC组织认证的裁判、教练、医务监督证书,专业程度首屈一指。正是因为这种硬核的实力,普琳女子拳击馆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
总之,“全女经济”虽然是一个风口,但要想在这条赛道上平稳驾驶,必须搞清楚方向和专业的重要性。只有真正满足女性消费者的需求,才能赢得市场的认可。否则,再多的噱头也只是昙花一现,最终只会沦为笑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