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河南省公布2022年人口数据,全省常住人口9872万人,比上一年减少11万人,连续第二年减少。
其中,全省出生人口73.3万人,死亡人口74.1万人,自然增长人口为负0.8万人,为62年来(自1961年开始)首次负增长。
广东是常住人口第一大省。得益于外来人口持续涌入,广东常住人口高达1.27亿人,远超户籍人口的9946万人。
河南则是户籍人口第一大省。河南户籍人口超过1.15亿人,远超常住人口的9872万人,户籍人口在全国遥遥领先。
在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之间,有着1600多万的缺口,正是户籍在河南而居住工作在其他省份的外流人口。
人口外流,对于河南来说已是常态。但长期以来,靠着自然人口高增长,河南依旧能维持总人口的扩张。
这一形势,80后应该深有体会。尤其是1987年到1990年出生的一代,无论在上学还是找工作,都感受到人口膨胀带来的冲击。
然而,1990年代以来,随着生育政策全面收紧,河南出生人口一路下滑。从2000年到2010年,一直维持在110-120万的水平。
最近十年来,虽然单独二孩、全面二孩、全面三孩的政策红利持续不断,河南出生人口一度反弹到140万的高位,但仍难以与历史高峰相匹敌。
2017年至今,河南出生人口从143万,迅速下落到73.3万,呈现腰斩之势,堪称断崖式下滑。
在广东、山东、河南三个人口大省之外,绝大多数省份的出生人口已经低于50万人,而东北的吉林、黑龙江只有10来万人,远低于死亡人口。
这一时期,恰好是从生育高峰掉头直下的阶段。河南出生人口从最高223万锐减到2002年的119万,出生人口少了一半。
根据最新普查年鉴,河南户籍人口在外省的总量达1610万人,这些人多数奔向了长三角、珠三角,以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北京为最。
广东能够成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并且超越河南、山东成为全国“最敢生”的省份,同时还是养老金最为充沛的大省,背后不无来自全国各地年轻人的贡献。
毕竟,根据《中国城市大趋势》一书的分析,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地缘局势冲突不已,粮食安全变得空前重要,守好耕地底线就是端好饭碗,全国农业及粮食格局不会轻易变迁。
根据《这些省份,越来越重要了》一文分析,作为农业第一省的河南,农业总产值超过6000亿元,包括农林牧渔在内的第一产业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但贡献的增加值仅有5800亿元。
与之对比,作为中国工业第一大省的广东,工业总产值超过17万亿,增加值超过4.5万亿元,体现了独一无二的经济支撑力。
但这些产值,除了以富士康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外,绝大多数都是钢铁、化工、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贡献的。
根据2022年榜单,河南共有11家中国500强企业,除了万洲国际、牧原实业以农牧业为主,其他绝大多数都属于能源化工范畴,包括洛阳钼业、平煤能化、河南能源、安阳钢铁等等。
显然,先进制造业,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缺乏,让河南无法涵养巨大的劳动力人口,不得不面对年轻人外流的局面。
一个原因是产业层面的,千亿级乃至万亿级产业的崛起,带动人口回流。如四川的电子信息产业总规模已达到1.5万亿,对于“留人”贡献不菲。
另一个原因在于强省会。一个地方如果连一个能“打”的大城市都没有,自然难以在产业竞争、抢人大战乃至国家战略竞夺中抢得先机。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