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这个问题,估计绝大多数人一脸蒙圈。3月3日,是第七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野生动物,也有属于自己的节日,而且已过7个节,只是在人类面前,显得没那么重要。在一些人眼里,野生动物怎么会过节?最多只是人类欢聚、大饱口福、借以炫耀身份的一道菜而已。
但从现在起,再漠视野生动物权益、把它们当做“美味”,必须要付出惨痛教训,得到应有惩罚。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保护野生动物,再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国家层面,2月2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通过,在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基础上,以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为导向,扩大法律调整范围,确立了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的制度,从源头上防范和控制重大公共卫生安全风险。
不难看出,作为各级立法机关,都对野生动物撑起了一把加强版的“保护伞”,进行层层保护,全面、彻底禁食陆生野生动物,包括人工养的也不行,不留任何余地、开任何口子,力度之大、措施之严,可见一斑。曾经是餐桌上的“野味”,将迎来最有力的保护。
利剑高悬,再胆敢以身试法,必将受到严惩。不吃野生动物,既是守法的表现,也是做一个文明人的底线。
此外,按照先来后到,野生动物远远早于人类来到这个地球,更有居住、生存的资格。人类后于野生动物在地球上繁衍生存,对这个“原住民”理应有尊重、敬畏之心。在蛮荒时代,先民基于生存的需要,而猎到什么吃什么,这属于求生的本能,迫不得已而为之。随着人类的文明进步,依靠智慧解决了食物来源,并且吃得越来越精细、有营养,为何还要死守野蛮的做派,冒着生命危险以吃野生动物为荣呢?
有社会学家指出,时至今日,依然食用野生动物,是畸形心理、愚昧文化使然。人类数量的不断增加,对应的是野生动物数量、种类日趋减少,甚至灭绝。物以稀为贵,能吃到珍稀动物,被认为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尽管之前也有野生动物保护法,但不是那么彻底,总有一些擦边球可以打。一旦有空可钻,在一些人眼里,不就有了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吗?有超越于制度之外的“快意”了吗?能达到这种境界,当然有“自豪的资本”。少数人的“成功”,一旦不被社会所唾弃,反而成为一种时尚、潮流,受到追捧,那野生动物的命运可想而知。
拒绝食用野生动物,爱护野生动物,需要法律发威,针对捕猎、养殖、交易、食用等各个环节,织密保护网。一旦有人触碰“高压线”,绝不姑息,严厉打击,法律之剑斩断伸向野生动物的黑手。需要人类从思想上提高认识,敬畏自然、善待野生动物,以吃或向往吃“野味”为耻,管住嘴,自觉遵守法律,做文明事,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
野生动物也有节日,把这个日子牢牢记在心里,嘴馋的时候、手痒的时候,想想“3月3日”,应该要为它们表示祝贺,祝它们自由、安全,和人类一起共享地球大家园。其实,人也是动物,动物何必为难动物?保护野生动物,也是保护人类自己。否则,迟早会受到报复。怎么报?也许人类难以知道、预判,一旦来临悔之晚矣!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