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2025年9月3日搞的阅兵活动,规模大,展示了东风系列导弹、歼-20改进型战机还有各种无人机,这些东西一亮相,就让不少人觉得中国军力进步飞快。
就在阅兵前一天,美国太平洋空军司令凯文·施耐德在米切尔航空航天研究所的线上访谈里,直接抛出话来,说美国不会被这些东西吓住,美军还是保持领先。
施耐德这个人,从空军学院毕业后,一步步爬到这个位置,经历过伊拉克战争,飞过F-16和F-22,指挥过多个基地。他在访谈里强调,美军在太平洋地区已经习惯在对手的火力范围内活动,不会因为中国秀肌肉就乱阵脚。
实际上,这反映出美国军方对亚太局势的现实评估,中国军力增长确实给美军带来压力,但施耐德试图用这种表态稳住军心和盟友信心。
施耐德的军旅生涯起步于1988年,从空军学院拿到工程科学学位后,就去谢泼德空军基地学飞行,之后在麦克迪尔空军基地练F-16。
1996年,他在内利斯空军基地的武器学校毕业,那地方是美军飞行员的摇篮。他飞过4000多个小时,其中500多小时是作战飞行,涉及F-15E和F-22这些先进机型。
早年派驻韩国乌山和日本三泽基地,接触过亚太一线。之后当过教官,当过空军参谋长副官,还在德国斯潘达勒姆负责战术部门。在韩国群山指挥战斗机中队,在亚利桑那卢克当副指挥官,犹他希尔也干过类似职位。
2013年到2014年在阿联酋阿尔达夫拉指挥远征联队,参与中东行动。2015年到2019年在夏威夷和印太司令部当参谋长,2019年接管第五空军和驻日美军。
2021年升空军参谋部主任,2024年2月9日正式当上太平洋空军司令。奖章一大堆,像国防杰出服役勋章、铜星勋章,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战功。他晋升轨迹稳扎稳打,从少尉到上将,用了36年。
施耐德在2025年9月2日的访谈里,提到中国阅兵会展示无人机和导弹,但他直接说“我们不会被吓倒”。他引用前任印太司令的话,威慑等于能力加意愿加信息传递,意思是中国有新装备,但美军体系更强。
美军要加强基地生存能力,像快速起飞、分散部署、弹药快速装载,这些是针对中国反介入能力的应对。访谈主办方是米切尔研究所,焦点在航空航天,施耐德承认中国在南海和台海制造压力,但转而强调美军领先。
美军确实在推B-21轰炸机和第六代战机,虽然进度有延误。F-35的妥善率不高,只有50%到60%,高超音速武器项目预算从2025财年的69亿美元降到2026的39亿美元,这些问题摆在那。但施耐德的话点出,美军焦点在体系整合,不是单件装备比拼。
中国阅兵展示了东风-26覆盖关岛的能力,歼-20服役多年,察打无人机南海部署,这些是实实在在的进步。施耐德没否认中国军力提升,甚至认可多域融合的压力。但他反复说美军不怕,实际是战略姿态调整,从主导转向不被主导。
美军传统优势在第一岛链内弱化,生存和补给能力下降,所以强调分布式部署和快速修复跑道。空军高层有变动,2025年初参谋长离职,新方案注重装备协调。
施耐德推动太平洋演练,像REFORPAC,模拟岛屿转移,强调挑战环境。2025年6月27日,他参加韩战75周年纪念,2025年4月8日还飞F-22巡逻。这些行动显示,美军在回应中国压力,但内部问题如F-35维护和项目延后,让领先地位不那么稳。
阅兵后,国际反应分裂,外媒有的说中国秀肌肉,有的对比美英阅兵觉得美军像散步。盟国动向也变,韩国加快收回战时指挥权,日本拒绝美核部署,欧洲喊战略自主,法国总统马克龙公开说不能再靠美国安全承诺。
这些信号说明,多极化在加速,中国阅兵不只纪念历史,还展示保卫能力和维护稳定意愿。美国不愿承认,就让施耐德发声,安抚国内和对外示强。但军事实力差距在变,中国在高超音速和无人机领域追上甚至超车,美军项目失败频发,无人机协同还停概念验证。
阅兵让美军更注重亚太部署。空军在阿拉斯加和关岛演练,士兵转移设备,模拟修复。B-21第一架试飞,第二架计划年底升空。六代机YFQ-44A进度落后,高超音速测试有问题。
反观中国,东风系列覆盖广,阅兵亮相更多型号如无人潜艇。施耐德的表态像定心丸,维持威慑外壳,但外壳不牢。中国阅兵布局从陆到空天,体系对抗成关键,谁稳住系统,谁拿主动。
中国阅兵时间点敏感,施耐德选前一天发声,意图明显。美军不一定赢,但不能显得怕,这转向防御声明。他没谈压制中国,而是强调不被主导。背后的逻辑是,中国反介入能力强,美军优势不再稳,尤其第一岛链内。
这些让美国单极霸权式微,多极崛起。中国用阅兵展示态度,有能力有意愿维护稳定,这国际社会关心。美国发声维持信心,但差距变化明显。未来竞争不是平台比拼,而是体系较量,谁在复杂环境保持稳定,谁赢。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