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1类卡和2类卡有什么区别两者可以转换吗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建造师培训 > » 正文

北青快评确保老旧桥梁安全需锻造更坚实的“防撞盔甲”

浏览: 1365 次 来源:网友供稿

  2月22日,广州市沥心沙大桥被船只撞击,致桥体断裂,事故造成5人死亡。当天傍晚,广州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称,涉事船舶为佛山籍集装箱船“良辉688”轮,在航经南沙洪奇沥水道时,因船员操作失当,左舷船身触碰沥心沙大桥下行通航孔18#桥墩,随后船头再次触碰下行通航孔19#桥墩,致使该通航孔上的桥面断裂。

  突如其来的悲剧,震惊了整个社会,牵挂着无数人的心。船员操作失当,导致5条鲜活生命逝去,船方的相关责任人显然难逃其咎。目前涉事船主已被控制,事故原因正在深入调查中,相信不久有关方面就会给公众一个说法。

  这一事故教训深刻,有诸多值得反思之处。比如,2021年10月,南沙区实施广州市南沙区通航桥梁防撞能力加固提升工程(工程包含两座桥:沥心沙大桥、高新沙大桥),截至2022年12月,沥心沙大桥防撞加固工程已完成施工并投入使用。问题在于,事发前,涉事船舶系空载,航速仅为4.6节,没有超速,触碰桥墩后尚且付出了如此惨重的代价。倘若满载、超速的话,后果更是不堪设想。那么,沥心沙大桥防撞加固工程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其防撞能力究竟有无达到预期?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恐怕让公众悬着的心难以放下。人们不禁要问,还有多少桥梁存在类似情形?是否该升级“防撞盔甲”?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谁该为此负责?如何尽快补上防撞短板?一系列问号,都有待拉直。

  近年来,各地桥梁被撞事故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广州沥心沙大桥被撞事故之殇,再次敲响了沉重的安全警钟。我国老旧桥梁众多,部分桥梁“未老先衰”,加上受近年来极端天气增多等因素的影响,一旦安全措施跟不上,有的老旧桥梁哪怕遭遇船舶、车辆的轻微撞击,也可能会引发垮塌事故,甚至带来“灭顶之灾”。像广州沥心沙大桥于1994年建成通车,至今已有30年。事故发生后,桥墩虽未倾倒或者折断,但两个桥墩之间桥面突然滑落,进而导致5人死亡。这既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悲剧,也是一个警钟长鸣的警示:对于老旧桥梁,必须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细措施做好防撞工作。

  “一地出事故,全国受警示”。对于广州沥心沙大桥被撞事故,不仅是广州,其他地方也要引以为戒、引以为鉴,未雨绸缪做好防范措施,做到“别人亡羊我补牢”。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系牢桥梁的“安全带”。揆诸现实,有必要对辖区内每座桥梁尤其是老旧桥梁的防撞措施和设施来一次“回头看”,在进行科学客观评估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拾遗补缺,为桥梁锻造坚实的“防撞盔甲”,并建立长效机制,抓好日常管理。

  为桥梁锻造坚实的“防撞盔甲”,还需“往前跨一步”,依靠智慧“赋能”。这方面,不乏范例。比如,2023年底,武汉长江大桥开展了桥梁主动防撞预警系统实船测试,并取得圆满成功。据介绍,桥梁主动防撞预警系统由预警雷达、摄像头、精密光电设备、警示装置、控制终端以及预警中心等组成,可通过人工智能为过往船舶发布预警信息,能够有效降低船舶碰撞桥梁的风险。诸如此类主动作为,拥抱现代科技的防撞思路和举措,值得其他地方学习借鉴。

  生命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包括桥梁在内的公共基础设施,事关公共利益与人民安危,绝不可掉以轻心。各地各部门应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将“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转化为“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软硬”并重 、多措并举,凝心聚力推动形成隐患排查、风险识别、监测预警、及时处置闭环管理,切实做到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最大限度避免包括桥梁被撞等各类事故的发生;即使万一发生了事故,也要将生命财产安全损失降到最低。

  各大电商平台及线上线下商超数据显示,今年“年货节”消费热度不减,消费者的“买买买”也透露出年货消费的新亮点。

  年糕的制作十分讲究,糯米粉、咸蛋黄、五花肉、花生油以及红糖水一样都不能少,每道工序都讲求细节和技巧。

  公路人员流动量预计超1.98亿人次,铁路客运量预计1296万人次,水路客运量预计62万人次,民航客运量预计216万人次。

  在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岱岭畲族乡富源村文化广场,畲族刺绣浙江省非遗传承人兰瑞桃(右三)领着畲族姑娘们在为新春“村晚”表演节目——竹竿舞认真彩排。

  电子地图上涵盖“观展演赏村晚、看展览逛庙会、戏冰雪享演出、逛商圈品书香”等四大板块、400余项活动、场景,并提供检索、导览以及导航等服务。

关键词: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广告合作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