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农耕时代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里不打粮食,就没法生存。庄稼要有一个好的收成,必然与天气的变化有关。所以,历代劳动人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总结出了很多关于天气变化的谚语,“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说的就是农历三月和四月间天气变化的情况。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说明这个时候最适宜春耕播种,初七、十七、二十七这个时间一段有谷雨和清明两个节气在里面,老人说这三天是下雨的日子,如果这三天没雨,整个三月的雨就难了,三月无雨就意味着天气干旱了。
立春后的季节,万物复苏,到了清明前后,充足的雨水,才能保障庄稼有一个大丰收。三月里不下雨农作物就无法播种,返青的小麦没有雨水的滋润就得不到生长,麦子也不会丰收。都说“春雨贵如油”,三月里人们最怕初七、十七、二十七这三个日子不下雨,所以才有三月怕三七之说。只有三月里雨水充足庄稼才会丰收。
三月里风调雨顺,播种下的粮食作物,特别是小麦都在疯长,小麦在这个季节需要的是阳光的照射,不需要太多的雨水,因为到了五月底六月半小麦就要进入收割阶段。雨水大了就会出现倒青,延缓成熟,下雨刮风的天气还可以造成倒伏,造成小麦减产。根据以往的经验,人们发现进入四月,如果初一这天下雨,就会造成四月里雨水勤,那样的话可就麻烦了。所以才说:“四月怕初一”。
华北北部,还有一句俗语“不怕初一下,就怕十五阴”。说的是,虽然怕四月初一下雨,但是假如初一真的下了雨,也不如十五下雨更叫人害怕,那样就代表四月的后半月都会以阴雨天气为主,并将持续到小麦收割,这样对于小麦收获非常不利,甚至小麦都会泡了汤。
过去人们以农业为生,天气雨水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正因为如此,老百姓才总结了一套关于天气的看法。今天天气预报精准的指导着现代人的农业生产,过去的俗语难免会失去准确性,但仍值得我们去借鉴。时至今日,二十四节气,依旧与我们的农耕生产息息相关。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