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关于黄骅港潮汐表是个什么梗?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建造师培训 > » 正文

关于枕边人赵笑笑网友会有什么评论?

浏览: 1365 次 来源:网友供稿

  抑郁症是一种情感障碍性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情感持续性低落,严重者还伴有思维迟钝、行为迟滞,以及各种躯体化症状。

  就在今年,一项由芬兰微生物生物信息学家吉约姆·梅里克(Guillaume Méric)主导的研究,通过对 6000 多名受试者的基因构成和肠道微生物状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众所周知,人并非生活在一个无菌环境中,我们的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部位都生活着大量的微生物。

  科学家曾经对人体内的微生物数量进行估算,一个“标准人”(20~30 岁,身高 170 cm,体重 70 kg)身上的细菌数量约为3.9×10^13,约为其本身细胞总数的 1.3 倍。

  我们的消化道与外界相通,从胎儿经过产道时起,伴随着婴儿的呼吸和进食,细菌就开始进入我们的消化道,在里面“定居”,并伴随人的终生。

  因此,通过口服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来治疗肠道疾病,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已经被许多临床科室采纳。

  “一根直肠通大脑”,相信不少小伙伴都看到过这句网络用语,它常被用来不客气地形容人的头脑简单(好孩子可不要学哦)。

  不过,许多人不知道的是,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和消化道之间,确实存在着一个双向信号沟通网络,被称为“肠脑轴”。

  当然,肠脑轴的原理可比“一根直肠通大脑”复杂得多,需要消化道和中枢神经系统之间通过激素和神经回路进行信息交流,最终对多种生理现象发挥调控作用。

  已经有研究发现,肠道中的细菌不仅能合成 5-羟色胺、多巴胺、γ-氨基丁酸、丁酸盐等多种神经活性物质,还能对这些物质在人体内的代谢产生影响,从而对人的情绪产生影响。

  不仅如此,肠道微生物还会对迷走神经兴奋性,以及免疫系统的功能产生影响,这些都有可能对人的情绪和行为产生影响。

  动物实验的结果表明,肠道菌群可能在帕金森病、自闭症谱系障碍和运动神经元疾病的发病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本文开头提到的这篇于去年 2 月份发表在 Nature Genetics 上的文章中,作者团队通过对数千名芬兰人进行研究后发现:

  在众多肠道细菌的组合里,摩根氏菌(Morganella)与抑郁症的相关性最为明确,并且会增加重度抑郁症的患病风险。

  这些特定肠道细菌的致病机制,很可能是激活外周免疫和炎性反应后,所产生的炎性因子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导致了抑郁症的发生。

  现有的观点普遍认为,基因是对肠道菌群影响最大的内在因素,其中与血型有关的基因,以及乳糖耐受相关的基因,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最大。

  尽管这项研究揭示了肠道菌群与抑郁症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但是目前医学界对“肠脑轴”的研究依然处于萌芽阶段。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科学家们能够将这些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让更多患者早日摆脱抑郁症的困扰!

关键词: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广告合作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