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柳州领克01EM-P二手车2018款优惠特价521万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建造师考试 > » 正文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总体概述

浏览: 1365 次 来源:网友供稿

  (长篇预警,全文6500余字,建议先收藏,方便后续查看,创作不易,感谢点赞、评论、收藏、关注的支持)

  中央苏区的五次反“围剿”的总体概述,小编已经全部更新完毕,下一阶段将讲解长征途中的一系列战役,建议关注小编,方便后续更新后系统第一时间推送,敬请关注。

  背景介绍:第五次反“围剿”开始时,由于以王明、博古、李德为代表的“左”倾路线在中央苏区的全面推行。中共临时中央感到毛泽东虽然离开了党和红一方面军的领导岗位,但他在中央苏区的影响还很深,为了扫清障碍,他们通过反“罗明路线”、“军内罗明路线”、“江西罗明路线”等斗争,想从本质上否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主张。在军事上,中共临时中央决定增补博古、项英为中革军委委员,并规定中革军委主席朱德在前方时,由项英代理中革军委主席职务。实际上由博古等把持军委大权,在瑞金发号施令,指挥部队作战,第五次反“围剿”期间虽然创建了第7、第9军团,但实际红一方面军的实力受到很大削弱。按编制,第3军团尚需补充1.1万人,第1、第5军团共缺额1万人,第19、第20师共缺额4000人,这一系列的操作直接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苏区不得不撤离赣南,进行战略转移。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总司令朱德,政治委员周恩来,参谋长叶剑英,政治部主任杨尚昆,下辖第1、第3、第5、第7、第9军团。

  第1军团,军团长林彪,政治委员聂荣臻,参谋长杨林(后改左权),政治部主任李卓然,辖第1、第2师。第1师,师长李聚奎,政治委员蔡书彬(后改谭政);第2师,师长徐彦刚(后改吴高群、再改陈光),政治委员胡阿林(后改刘亚楼)

  第3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政治委员滕代远,参谋长邓萍,政治部主任袁国平,下辖第4、第5、第6师。第4师,师长张锡龙(后改洪超),政治委员彭雪枫(后改黄克诚);第5师,师长彭绍辉(后改李天佑),政治委员乐少华;第6师,师长洪超(后改曹德清),政治委员陈阿金(后改徐策)。

  第5军团,军团长董振堂,政治委员朱瑞,参谋长陈伯钧(后改张经武),政治部主任刘伯坚,下辖第13、第15师。第13师,师长程子华(后改陈伯钧),政治委员宋任穷;第15师,师长陈光(后改吴高群,再改曹里怀),政治委员冯文彬(后改萧华)。

  第7军团,军团长寻淮洲,政治委员萧劲光(后改乐少华),参谋长郭如岳(后改曹里怀,再改粟裕),政治部主任邓乾元(后改刘英),下辖第19、第20、第34师。第19师,师长周建屏(后改寻淮洲兼任),政治委员吕振球(后改萧劲光兼任,再改乐少华);第20师,师长粟裕,政治委员黄开湘;第34师,师长张宗逊(后改彭绍辉),政治委员程翠林。

  第9军团,军团长罗炳辉,政治委员蔡树藩,参谋长张翼(后改郭天民),政治部主任李湘舲(后改蔡书彬),下辖第3、第14师。第3师,师长张经武(后改罗炳辉兼任),政治委员刘英(后改蔡树藩兼任);第14师,师长程子华,政治委员朱良才。

  红一方面军总部并入中革军委,部队改成中央红军,由中央军委直接指挥,下辖六个军团, 16个师。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总司令朱德,政治委员周恩来,参谋长刘伯承,政治部主任王稼祥,下辖第1、第3、第5、第7、第8、第9军团、第22、第24师、教导师。

  第1军团,军团长林彪,政治委员聂荣臻,参谋长左权,政治部主任李卓然(后改朱瑞),辖第1、第2师。第1师,师长李聚奎,政治委员黄开湘(后改黄甦);第2师,师长陈光,政治委员刘亚楼。

  第3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政治委员杨尚昆,参谋长邓萍,政治部主任袁国平,下辖第4、第5、第6师。第4师,师长洪超,政治委员黄克诚;第5师,师长李天佑,政治委员陈阿金(后改钟赤兵);第6师,师长曹德清,政治委员徐策。

  第5军团,军团长董振堂,政治委员朱瑞(后改李卓然),参谋长曹里怀(后改刘伯承),政治部主任刘伯坚(后改曾日三),下辖第13、第15、第34师。第13师,师长陈伯钧,政治委员宋任穷(后改罗化民);第15师,师长曹里怀(后改彭绍辉),政治委员萧华;第34师,师长彭绍辉(后改陈树湘),政治委员程翠林。

  第7军团,军团长寻淮洲,政治委员乐少华,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下辖第19、第20师。第19师,师长寻淮洲兼任,政治委员乐少华;第20师,师长粟裕,政治委员黄开湘。

  第9军团,军团长罗炳辉,政治委员蔡树藩,参谋长郭天民,政治部主任蔡书彬,下辖第3、第14师。第3师,师长罗炳辉兼任,政治委员蔡树藩兼任;第14师,师长程子华(后改张宗逊),政治委员朱良才(后改罗荣桓)。

  第8军团,军团长周昆,政治委员黄甦,参谋长唐濬(后改张云逸),政治部主任罗荣桓,下辖第21、第23师。第21师,师长周昆兼任,政治部主任黄甦兼任;第23师,师长孙超群,政治委员李干辉。

  第22师,师长程子华(后改周子昆),政治委员方长(后改黄开湘);第24师,师长周建屏,政治委员黎林(后改杨英);教导师,师长张经武,政治委员何长工。

  北路军,总司令顾祝同,前线路军,总指挥顾祝同兼任,副总指挥刘兴,辖守备队、第93、第27、第92、第46师。守备队辖骑兵第一旅、第2纵队(纵队长郜子举)、税警总团;第93师,师长唐云山;第27师,师长冯安邦;第92师,师长梁华盛;第46师,师长戴嗣夏。

  第2路军,总指挥蒋鼎文兼任,副总指挥汤恩伯,辖第1、第2纵队,预备队。第1纵队,指挥官卫立煌,辖第10师(师长李默庵),第83师(师长刘戡);第2纵队,指挥官王敬久,辖第87师(师长王敬久),第88师(师长孙元良);预备队,辖第4师(师长邢震南),第89师(师长王仲廉)。

  第3路军,总指挥陈诚,副总指挥薛岳,辖第5、第7、第8纵队,守备队。第5纵队,指挥官陈诚兼任,副指挥官罗卓英,辖第11师(师长黄维),第14师(师长霍揆彰),第67师(师长傅仲芳),第94师(师长李树森),第98师(师长夏楚中);第7纵队,指挥官薛岳兼任,副指挥官吴奇伟,辖第3师(师长李玉堂),第9师(师长李延年),第59师(师长韩汉英),第90师(师长欧震),第99师(师长郭思演);第8纵队,指挥官刘兴,副指挥官周浑元,辖第5师(师长谢溥福),第6师(师长周碞),第79师(师长樊崧甫),第96师(师长萧致平);守备队,指挥官毛炳文,辖第43师(师长邹洪),第97师(师长孔令恂),第24师(师长黄子咸),第8师(陶峙岳),补充第1旅。

  总预备队,总指挥钱大均,辖第13师(师长万耀煌),第36师(师长宋希濂),第85师(师长谢彬),第23师(师长李云杰),第28师(师长王懋德)。

  第1军,军长余汉谋,辖第1师(师长李振球),第2师(师长叶肇),第3师(师长李汉魂),第44师(师长王赞斌),独立第2旅。

  第2军,军长香翰屏,辖第4师(师长张枚新),第5师(师长张达),独立第2师(师长张瑞贵),独立第4师(师长邓龙光)。

  第3军,军长李扬敬,辖第7师(师长黄延桢),第8师(师长黄质文),独立第1师(师长黄任寰)。

  1933年9月12日,周恩来电告中共临时中央:蒋介石已于10日开始点验部队,即将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

  9月25日,国民党军北路军第8纵队由南城经硝石向黎川发起进攻,开始了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这次“围剿”,国民党军集中50万兵力,采取持久战与堡垒主义相结合的新战略,蒋介石坐镇南昌,亲自指挥。

  9月28日,国民党军占领黎川。当天,中央军委电令东方军兼程悲伤,进攻硝石、资溪桥、黎川之敌。

  9月29日,东方军撤围顺昌、将乐,北上就敌,至10月4日,在泰宁地区集中完毕。5日,向黎川以北硝石进发。同时,九月底,共产国际派驻中国的军事顾问李德从上海到达中央苏区。

  10月6日,东方军在黎川东北的飞鸢,于不预期遭遇战中击溃敌军2个团。7日,攻占洵口,歼敌近3个团。

  10月22日,红一方面军向资溪桥敌军发起进攻,经4天战斗,不仅未能牵动敌人和占领资溪桥,相反,受到很大的损失,被迫于26日撤出战斗。

  10月28日,根据中革军委的决定,第7、第9军团正式成立。寻淮洲任第7军军团长,萧劲光任政治委员,辖第19、第20、第34师;罗炳辉任第9军团军团长,蔡树藩任政治委员,辖第3、第14师和独立第1、第2团。

  11月2日,根据中革军委指示,红一方面军首长命令第3、第7军团北上,“把红旗插到金溪城”,震动抚州,“变更战局,求得全部决战”。

  11月11-13日,第3、第7军团在金溪、抚州之间的浒湾、八角厅地区同优势敌军展开激战,伤亡1100余人,被迫撤出战斗。第7军团因伤亡过大,其第19、第20师合编为第19师。

  11月15日,第1军团和第9军团第14师由神冈地区出发,从宜黄见贤桥至麻坑间突破敌碉堡封锁线北进,配合浒湾战斗。敌迅速集中10多个师,企图将红军围歼于封锁线日,红军迅速返回云盖山一带。

  11月17-19日,第1军团在云盖山、大雄关地区阻敌进攻。在敌强攻下,遭受重大伤亡,被迫撤出战斗。

  12月12日,国民党军第8纵队3个师向团村发动进攻。第3军团和第5、第9军团主力从两个方向反击,将该敌击退,歼敌近1000人,红军伤亡1074人。第3军团第4师师长张锡龙牺牲,第5军团第15师师长吴高群负重伤,于24日牺牲。

  12月16-20,国民党军相继侵占团村、东山、德胜关、黄土关等地,并在东山、德胜关至光泽之间构筑碉堡封锁线,对红军暂时改取守势。

  12月25日,第1军团等部在永丰丁毛山地区同敌展开堡垒对堡垒的战斗,激战近10天,遭受重大伤亡,于1934年1月4日被迫退出战斗。

  1934年1月2日,中革军委决定:第3军团向附件沙县地区移动,会同第7军团歼击国民党军新编第52师,占领沙县城,以保障中央苏区侧翼安全。

  1月25日,第3军团第4师和第第6师主力攻占沙县城,毙敌俘敌2000余人。第5军团在黎川樟树、横村地区阻击敌第5纵队4个师的进攻。当日,樟树、横村被敌占领,第5军团退守寨头隘、邱家隘一线日,又退守将军殿、勾桥地区。

  2月1日,第1军团先后两次向寨头隘之敌第79师发动进攻,歼其第470团大部,自身也遭受重大伤亡,被迫退至溪口、朱谭、大岭、上坪一线军团奉命在南丰鸡公山等阵地,阻击敌第14、第94师等部的进攻,部队遭受很大损失,阵地被敌人占领。

  2月10日,林彪、聂荣臻向中革军委建议,放弃分兵把口、宽大正面防御办法,改为部分兵力防守少数要点,集中主力寻机在运动战中歼灭敌人。中革军委没有接受。

  3月1日,国民党集中10个师的兵力,开始由南丰等地向三溪圩、三坑等地推进。至8日,先后占领该地区。

  3月11日,第1、第3、第9军团由彭德怀、杨尚昆统一指挥,向三溪圩、三坑之敌进行反击。至14日,击溃敌1个师,攻占五都寨、东华山阵地,但部队伤亡2670人,被迫撤出战斗。

  3月18日,第1、第3军团奉命由广昌以北洽村地区东进,抗击敌东路军第10纵队。19日,敌第10纵队攻占泰宁城,第5军团第34师被迫撤退至大田市等地。

  3月19日,国民党东路军第10纵队以第88师留守泰宁,第4、第89师向北推进,会同德胜关南进之北路军第3纵队,夺取新桥、太阳嶂等红军阵地。

  3月25日,第1军团和第5军团第13师主力,向新桥之敌第4师发起进攻,毙敌俘敌近千人。第3军团在泰宁以北的太阳嶂地区,击溃敌第89师第265旅3个团,毙敌俘敌团长以下800任。

  4月5日,中革军委命令第1、第3和第5军团第13师由建宁回师广昌地区,会同第9军团和第23师,保卫广昌。

  4月10日,国民党军集中11个师,沿江两岸向广昌推进,中央红军集中9个师,由博古、李德直接指挥,保卫广昌。

  4月11日,第1、第3、第5军团依托大罗山、连福峰等阵地,多次挫败敌河东纵队之进攻,歼敌第33团大部,俘团长以下官兵120人。

  4月12日,国民党军河西纵队乘中央红军主力在河东岸与河东纵队对峙之机,逐步突破第9军团阵地。至17日,先后占领百子岭,刘家堡、将军渡、甘竹等地,完成其第一步进攻计划。

  4月19日,国民党河东纵队第79、第6师等部突破大罗山、连福峰等红军阵地,进至饶家堡地区,与红军对峙。

  4月20日,第3军团反击进占饶家堡之敌,阵地6次易手,部队遭受很大伤亡,被迫于次日拂晓撤出战斗。

  4月22-23日,国民党军河西纵队突破第3军团防御阵地,先后占领云际寨、香炉峰一线阵地。与此同时,国民党河东纵队突破第9军团防御,占领长生桥、伞盖尖等阵地,逼近广昌,完成第二轮进攻计划。

  4月27日,国民党集中10个师兵力,会攻广昌。中央红军以一部兵力坚守广昌,集中主力反击广昌西北地区之敌。经激战,虽予敌以伤亡,但自身却付出很大牺牲,被迫于28日撤出广昌。至此,历时18天的广昌保卫战结束。

  4月30日,第1、第9军团奉命由尖峰、白水镇地区东进,会同第5、第7军团,编为东方集团,由林彪、聂荣臻指挥,保卫建宁。

  5月3日,第3军团和第23师、独立第4团编为中央集团军,由彭德怀、杨尚昆统一指挥,在广昌以南的新安地区阻止敌人前进。

  5月4日,第1军团到达建宁,博古、李德命令部队采取堡垒对堡垒和“短促突击”的战法,同敌人硬拼。

  5月13日,第1、第3、第7、第9军团在建宁及其附近的武镇岭、马元桥、梁村等地抗击敌第8、第10纵队的进攻。至16日,被迫放弃建宁,向宁化地区转移。

  7月3日,国民党北路军第3路军由广昌地区出发,向中央苏区中心区发动进攻。五陵山、头陂阵地被敌人占领。

  7月5日,中革军委决定,第7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到闽浙赣皖边界地区开展游击,建立新苏区。

  7月9日,国民党军第5纵队3个师由头陂地区出发向东推进;第10纵队3个师由广昌地区出发,向南推进,会攻白水镇。当日占领新安、白水镇,红军退守中司。

  7月16日,第3军团第6师和第61、第62团等部在兴国西北仙人掌地区反击敌军受挫,被迫撤出战斗。

  7月23日,中革军委命令第6军团向湘中转移,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新的根据地。8月7日,第6军团从江西遂川地区出发,开始突围西征。

  8月14日,国民党军占领高虎脑等阵地后,继续向万年亭阵地发动进攻。第3军团第5师依托阵地顽强抗击,部队遭受很大伤亡,第5师政治委员陈阿金牺牲。

  8月28日,国民党军7个师向驿前红军阵地发动总攻。敌军占领驿前阵地。第3军团撤退到桐江、小松市地区;第5军团奉命西进高兴圩,保卫兴国。

  8月31日,国民党东路军李延年部,向长汀堡垒推进,企图占领长汀,而后会同北路军、南路军总攻瑞金。

  9月26日,国民党军向石城、兴国、会昌、长汀等地发动总攻,至10月6日,占领石城及其以北地区。

  10月7日,中革军委命令地方部队接替中央红军主力的防务,第1、第3、第5、第8、第9军团组成野战军,向兴国、瑞金、于都地区集结,准备实行战略转移。

  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领中央党政军机关及直属部队离开瑞金,向于都地区集中,开始实行战略转移。第24师和10多个独立团和其他地方武装共1.6万人,留在中央苏区继续坚持斗争。

关键词: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广告合作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