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周宣王刚提出“不藉于千亩”改革时,虢文公曾竭力反对,认为放弃藉田制会让祭神用祭品匮乏,并阻塞民众的财路,对周王室统治不利。可惜,周宣王不听。
为验证虢文公的观点,后世史家还在最后记下了一句:“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1]
千亩之败,是成周殷见盛典(公元前804年)后周王室对外的系列败战之一:周宣王三十一年(公元前797年)时,王室大军讨伐太原(今宁夏固原一带)之戎,结果未能攻克;周宣王三十六年(公元前792年),王师大军讨伐条戎、奔戎(分布在今山西运城中条山北的鸣条岗一带),遭遇败绩;周宣王三十九年(公元前789年),王师遭遇千亩之败……。
十年内遭遇三场败战,千亩之败似乎也也没什么特殊之处。可千亩之战,却是周王室最为彻底的一场大败战!
在千亩之战前,周王室已预感到局势的恶化,提前从江汉流域的诸侯国调来大量兵力到渭河平原,以补充王室兵源的不足。可千亩之战中,周王室不但丧失了从南方征调过来的军队[2],连周宣王本人都陷入姜戎包围,差点就命丧疆场!幸亏西周“车神”奄父凭借过人的驾驶技术,拉着周宣王躲过了姜戎的重重追杀,这才让他勉强捡回条性命。
千亩,是周王室“帝藉”之田的统称;因为藉田散布在周王畿各地,所以千亩的地望也不局限于一地。不过,周宣王三十九年的千亩之战,却发生是在镐京附近。[3]
姜氏之戎,长期栖息于瓜州(今甘肃敦煌一带)。[4]姜戎能从遥远的瓜州深入渭河平原,一直杀到周王都近郊,还将王室大军杀得溃不成军,这场战事对周宣王的打击之大,可想而知。
渭河平原是周王都所在地,是周王国政治经济的核心区域,这里的军力部署原本应该是整个周王国最为强大的。可姜戎入侵前,王室还得从遥远的南方调兵——难道王室军队会缺额到这种地步?成周殷见盛典前,周王室在西北、东南两条战线同时开战,也没遭受过兵力短缺之痛,为什么现在会突然遭遇兵力短缺?
藉田制,是乡遂制度的基础。乡遂制度中的“乡”,是“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授;四闾为族,使之相葬;五族为党,使之相救;五党为州,使之相賙;五州为乡,使之相宾。”周人征兵,又是在乡遂制度基础上,每家出一人,“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
周宣王“不藉于千亩”改革,不光是把土地私有化给地主,也把旧时乡遂制度下的民众管辖权也一起移交给了地主。从此后,每当王室有战事,当初承接王室土地的地主们就需在自家领土内征兵、组建军队,参与作战。
首先,成周殷见盛典前,周王室对外战事的规模极其庞大,这就意味着各大“农场”的赋税急剧增加。其次,送多少劳动力上战场,自家农场内就要损失多少劳动力。这对于以盈利为目标的私人地主阶层来说,这就是劳动力的浪费!第三,战事爆发后,按照“西周征兵法”,各类军事装备和军事物资,也是由各级地主负责准备,在战前统一发放给上战场的农民。只要战事不停,各类军事装备的供应就不能中断。最后,也是让地主们最为焦虑的事情:自家名下的农民被征召上前线,不幸为国捐躯也就罢了;但如果士兵伤重致残,生活难以自理,到底是该由谁来养活他?冷兵器时代战争的伤亡比,常常能达到1:1。这意味着,军队中有多少人阵亡,就会有多少人受伤。一旦士兵受伤,让伤兵康复甚至是终身养老的开销,往往就是个天文数字。这些为国捐躯或负伤的士兵,如果都让地主们负责善后,他们能承受得起吗?
改革初期,周王畿上上下下正享受着王室“不藉于千亩”改革的红利,偷奸耍滑的农场主少之又少,所以征兵难的矛盾并不突出。但随着周王室战事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庞大,人力物力资源的损耗越来越多,各级地主的经济负担也就越来越沉重。为逃避周王室日益沉重的徭役和赋税,“哭穷”就成了地主们的常用手段。因此,“经济形势差”、“人手不足”、“赋税负担沉重”,都成了地主们逃避周王室徭役的借口。
“不藉于千亩”改革后,藉田制时代的众多冗余岗位,像“司民”、“司商”、“牧”、“工”、“场”、“廪”等等,大多都被迫“转岗”或者是“下岗待业”。[5]这意味着,旧时代周王室完善的人口统计系统,改革后竟然就完全无人负责了。改革之后,周王畿内各处的人口数字只能听任各方地主们自查自报。周王室掌握不了人口的真实数字,一旦需要征兵,能征到多少人,也只能依靠各方地主的自觉申报。那些自私自利的地主们,会如实申报吗?
所以,到了周宣王中后期,王室征兵就经常遭遇兵力不足的难题了。兵源匮乏,使得周王室对外作战越来越艰难;再加上分封地主日益离心离德,不会再无条件支持周王室,多方因素综合下,酿成了成周殷见盛典后周王室的多次战败。
反思过去十年的多次战败,周宣王对当年承接周王室土地的那班地主已彻底失去了信任。为此,周宣王痛下决心,要在“太原料民”!
[2] 《国语·周语上》:“宣王既丧南国之师,乃料民于太原。”韦昭注称,这是周宣王在千亩与“姜氏之戎”作战时,从江、汉流域征调而来的军队被戎人消灭了。
[4] 姜氏之戎或即为姜戎,与允姓之戎同为陆浑戎;《左传》记载,姜戎为尧帝时四岳之后,春秋初被秦、晋两国迁徙至洛邑附近。
[5] 《国语·周语上》:“夫古者不料民而知其多少,司民协孤终,司商协民姓,司寇协奸,牧协职,工协革,场协入,廪协出,是则少多、死生、出入、往来皆可知也。”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