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我看电视,看到一些调解类节目,里面总有一些老人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控诉自己的儿女,说儿女有多不孝,自己的生活有多凄惨。当时的我也愤愤不平,觉得怎么着父母也把你给养大了,怎么能这么不孝顺呢?但当调解员进行调查时,真相慢慢浮出水面。原来儿女们不孝顺父母是有原因的。所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很多晚年生活凄惨的父母,都是因为早年自己行为不当造成的。
如今我们也身为父母,也面临着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可以说,孩子教育得如何,跟我们自己的晚年生活质量密切相关。20年后,那些活得辛苦又可悲的父母,以下三种尤为典型。他们多半是早年在孩子教育上有缺失的,若你家有苗头就赶紧改。
朋友曾经跟我说,她从小在外公外婆家长大,等到她被接到父母身边,已经是上初中的年龄了。直到现在,她还是只和外公外婆亲。如今她工作在外,平时很少跟父母打电话,父亲前段生病她也并没有感觉。母亲说她“冷血”,她也只是无奈地笑笑。她说自己心里对父母实在没有什么感情,如果父母老了,她只会花钱请人帮忙照顾,不会自己嘘寒问暖。
很多父母因为工作原因将孩子放在老家由老人照顾,因此缺席了孩子的童年甚至少年时期。等孩子长大想要弥补时,发现孩子跟自己已经不亲了。这是因为,6岁前是孩子最需要父母关爱的年龄段,这个时候的孩子很弱小,父母对他的关怀和照顾会让孩子自然地在情感上依赖父母,形成亲密感。如果父母在这个时间段缺席孩子的成长,会导致孩子以后在心理上很难和他们亲近。
这样的父母到了晚年,最多只能得到孩子出于义务般的“尽孝”,想要孩子在情感上关心自己、精神上抚慰自己,几乎不可能。因此会活得挺可悲。
老家有对夫妻,早年间挣了点钱,对唯一的儿子百依百顺。如今儿子已经结婚,还生下两个孙子,小两口加上孙子全都是开工厂的老两口养着。镇上人看到老两口如此忙碌,儿媳还动不动在街口骂公婆,都觉得这家人挺奇葩。说如果儿子争气,这会儿早已经子承父业,不需要父母这么辛苦了。
父母天然地会爱孩子,但这种爱会泛滥为溺爱。被无原则地溺爱着的孩子,会把父母的付出认为是理所当然,自然不会有感恩之情,甚至动辄埋怨父母。而且孩子在被溺爱的过程中也会能力变废,会让老父母养得很吃力。
当医生的表姐说她在病房里见惯了人间冷暖,发现有些父母太重男轻女了。父母有病住医院,赶来的往往是女儿,儿子不是忙就是还在外面回不来,偏偏老母亲在病床上一迭声地喊儿子的名字。有位老母亲甚至在自己临终前要求女儿们起誓,要给最小的弟弟买婚房凑齐彩礼钱。
重男轻女的父母,老了往往受宠的儿子并不孝顺,能尽孝的只有自己的女儿。而女儿们因为被偏心,常常心有不满,很多也是勉强尽下义务而已。如果被父母伤得太狠,将父母撂下不管,那父母的处境才真是既尴尬又可悲。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