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揣着重新认识祖国大地的愿景和对中华文化的思索与追寻,作者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了这部散文集。余秋雨记录下旅途中所见山水风物,拨开历史的时间线,看牌坊背后的兴衰隐秘,听尼姑庵的晨钟暮鼓变成朗朗读书声,感悟蕴于山河的文化脉络,在福泽万家的都江堰上为古人惊叹,在避暑山庄窥见王朝,在宁古塔一瞥文人的苍凉与释然……
人们有时也许会傻想,像苏东坡这样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应该是他所处的时代的无上骄傲,他周围的人一定会小心地珍惜他,虔诚地仰望他,总不愿意去找他的麻烦吧?
事实恰恰相反,越是超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中国世俗社会的机制非常奇特,它一方面愿意播扬和哄传一位文化名人的声誉,利用他、榨取他、引诱他,另一方面从本质上却把他视为异类,迟早会排拒他、糟践他、毁坏他。起哄式的传扬,转化为起哄式的贬损,两种起哄都起源于自卑而狡黠的觊觎心态,两种起哄都与健康的文化氛围南辕北辙。
你找不到慷慨陈词的目标,你抓不住从容赴死的理由。你想做个义无反顾的英雄,不知怎么一来把你打扮成了小丑;你想做个坚贞不屈的烈士,闹来闹去却成了一个深深忏悔的俘虏。
“乌台诗案”,屈打成招之下,苏东坡被贬黄州。他的惊才艳艳成为他祸患的来源,攻击他的文人将他的诗句曲解,舆论把一代文豪推离朝廷,牢狱拷打,舟车劳顿,旧友疏远,这场人生变故,让苏轼吃尽苦头。但他的自省又让他于艰苦中脱胎换骨,名篇《赤壁赋》就写于黄州。
时代排斥异类,舆论有时致命,尊重他人的优秀,化作自己的动力才是正解。不提倡没苦硬吃,但困境当中自我反思的态度和坚持的精神,会是蜕变的钥匙。
文化是历史的遗珠,古人有多少东西至今还对我们产生着深刻影响?也许当我自己去走一遭,会有自己的解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