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围歼战,长平之战可以说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在这场战争中,赵国伤亡的人数以及损耗的财力、物力,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灾难,一度有国家灭亡的风险。但在长平之战结束没多久,秦国与赵国之间又爆发了一场“邯郸之战”,结果却让人大吃一惊。赵国竟然奇迹般地抵挡住了秦国的连番进攻,不但让秦国几乎将之前在长平之战中获得的胜利战果全部吐出,还严重消耗了秦国的实力,秦统一六国的进程也因此推迟。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赵国在如此不利的条件下取得了“邯郸之战”的胜利呢?除了“窃符救赵”、合纵抗秦等多重综合因素外,这里不得不提的是,赵国强大且独特的城壕防御体系。
大约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在氏族公社的聚落外就开始出现了壕沟,这种壕沟环绕在氏族聚落外围,通常是一条十几米宽的大沟,壕沟内注水,可以用来防护外族入侵,还可以起到预防野兽虫蛇攻击的作用。“国”的最早的含义,就是用围墙或者壕沟将房屋和聚落合围起来,文献记载“黄帝始立城邑以居”,是说早在史前时期就已经存在城市了。长期以来,由于考古发现的局限,对于赵王城的城壕情况不太明了,以至于认为不存在城壕。但近几年的考古发现表明,赵王城不仅建有完整的内壕防御系统,还包括南垣以南1000米处的外围壕沟。
从目前的考古情况看,赵王城西城南垣外侧的城壕,北距城垣基17~19米。断面大致呈倒梯形,口部宽10米,底宽2.4米,深3.8米。西城南垣以南约1000米处的郑家岗附近,发现有东西走向的外围壕沟系统,与南垣基本平行,由三条平行壕沟组成,间距10米。目前钻探探明的长度约1100余米,三条壕沟的形制结构基本相同,开掘在生土层中,被战国晚期文化层所迭压。沟内填分多层,多呈垂弧状堆积。包含遗物有战国时期的灰陶罐、盆、豆及板瓦、筒瓦残片等。根据地层及出土遗物分析,壕沟的年代在战国晚期到末期。另外,1号沟北侧发现一排长方形柱坑,3号沟南侧发现有环形附属壕沟以及车辙沟,它们与三条壕沟共同构成一个规模宏大的防御系统。
根据目前的考古勘察资料专家判断,赵王城南郊的外围壕沟,西连渚河,向东的情况尚不明朗,推测应与东面不远处的阳河相连。如此,人工开挖的壕沟与天然河道就有机联系了起来,构成了赵王城南面、及东、西两面近郊的壕沟防御体系,并且它们与城垣外侧附近的城壕一起,形成了两重河沟环绕在赵王城周围,封闭性与防御性不言自明。
《管子》卷二《乘马》篇云: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趣,道路不必准绝。赵王城的整体规划设计因地制宜,巧妙利用了自然资源,从而形成了一套独有的完整防御系统。这一理念正与《管子》中的建城思想相符,同时也成为了邯郸城建筑格局的一个鲜明特点。也或许正是这样一套独特的完整防御系统,才使得元气大伤的赵国最终等来了援军,取得了“邯郸之战”的胜利,也因此改变了秦对诸侯各国的军事策略,赵国得以延续三十一年。
除了“窃符救赵”、合纵抗秦等多重综合因素外,这里不得不提的是,赵国强大且独特的城壕防御体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