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普华永道:预计香港今财年录得财政赤字1100亿全年买地收入370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二级建造师 > » 正文

续百年育人理念兴新式教育浪潮|北京德闳承古拓今行于时代发展的潮头浪尖

浏览: 1365 次 来源:网友供稿

  这是“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容闳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着名的教育家、留学先驱和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被后人誉为“中国留学第一人”。赤子之心是容闳对教育者道德品质和人格精神的独特见解,它要求教育者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真诚的爱国之心,不懈追求真理的精神。

  百余年后,容闳先生的故事或许已经随着时光流逝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镌刻于时间长河。随着光阴的沉淀,迸射出愈加耀眼的光芒,引领着后人探索教育之路,推动中国的国际教育不断走向世界……

  11月29日,为了传承容闳先生的爱国精神与教育理念,北京德闳学校的容闳博物馆正式落成并举行揭幕仪式。活动由珠海容闳博物馆馆长杨毅先生主持,容闳“留学教育计划”的留美幼童后裔也来到现场共同见证了这一时刻。

  作为一名历史文化的传承者,杨馆长一直致力于留学文化的推广与弘扬。他通过不间断的研究和众多的展览,向公众介绍了容闳先生的生平和事迹,使更多的人了解这些贡献。

  “以文博场馆纪念容闳先生这一方式,实际上是将散落在各种媒体中的碎片进行了一次整合,把看不见的精神以更具像化的方式予以呈现,让新一代更好地理解人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因素,并传承容闳先生的精神”,杨馆长如是解读这一活动的意义。

  铜像落成揭幕仪式完毕,杨馆长以“容闳的国家认同与民族意识”为题的主题讲座,为德闳师生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历史课堂。大家循着字里行间的讲述回到容闳先生的年代,感知他教育理念成型的过程以及实践过程中的纷繁坎坷。

  然而,回顾历史并非单单是为了从蛛丝马迹中去挖掘那些被岁月蒙尘的遗珠,也是为了让人们从遗忘中挽回璀璨的记忆,让过去与现在再度紧密关联,从而让“现在”获取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顺着时代发展的脉络,北京德闳学校传承容闳先生——开拓精神、爱国精神,以及以教育改变世界的精神。并致力于打造中国最好的国际化学校,培养立足民族,放眼世界的全球公民。

  1828年11月17日,容闳出生于广东香山县南屏村(今属珠海),七岁时他随父亲前往澳门,在一所教会创办的马礼逊纪念学校读书,在这里接受了最早的中英文双语教育。

  1847年,容闳前往美国留学。在香港教会人士的资助下,他在美国马塞诸塞州的孟松学校接受了高中教育。到了升学之际,容闳想留在美国读大学的想法也日益强烈,然而窘迫的经济现状却是他学业梦的阻隔。对此,孟松学校提出如果容闳完成大学学业后留在美国,从事传教士工作,那么便可资助他以大学费用,然而这一提议实非容闳所愿:

  “予虽贫,自由所固有,他日竟学,无论何业,将择其最有益中国者为之。若限于一业,则范围甚狭,有用之身,必致无用。”

  1854年,容闳从耶鲁大学毕业。时值国家危难存亡之际,容闳毅然决然地选择归国,帮助国家开展早期现代化的尝试。容闳在美留学期间,被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所震撼,深感通过引进这些技术能够支持祖国各行业的发展。在归国后,他曾尝试过多种类型的职业,多番尝试后,他萌生了教育救国的理念。

  他认为派遣留学生赴国外接受新式教育,亦是救国图强的重要举措,于是他以此为使命,1870年,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选拔120名中国少年,每年30人,分4批前往美国留学15年。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计划,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然而,容闳用他的坚定信念和不懈努力,最终促成了这一计划的实施。

  1871年,容闳克服重重困难,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专门机构“驻洋肄业局”,组织“留学教育计划”,并于1872年至1875年成功将四批共120名学生送至美国接受教育。

  容闳的留美学生计划开创了中国学生赴海外留学的先河,为后来的留学热潮铺平了道路。这些留美学生将西方先进的科技与文化知识带回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留学计划中最为典型的人物包括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中华民国首任总理唐绍仪、清华大学前身——清华学校的首任校长唐国安、香港行政局首任华人官守议员周寿臣等人。

  容闳希望这一计划不仅能够传授学生以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他鼓励学生们要“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文明与富强之境”。

  在他的引导下,诸多胸有大志、心怀抱负的学子借助“留学教育计划”丰盈学识,在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成就,更重要的是,他们成为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留学教育计划”不仅仅是一个教育行动,更是一个文化交流的桥梁。容闳先生以个体之力,成功地将中国与西方连接起来,撼动中国近代教育事业这棵参天巨树的生长脉络。

  容闳先生的教育思想虽然产生于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但他的观点和理念却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今日之教育应当被高度重视,并且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完善,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百年之后,容闳的后辈接过这一使命,在容闳精神的指引下将英式顶尖私校——德威公学的优质教育传统带回中国,创办了为中国学生量身定制的提供高标准双语教育的德闳学校。

  “德闳”二字取自“德威”的“德”与“容闳”的“闳”,意为德闳学校将沿袭德威公学的历史底蕴和教育理念,在传承容闳先生教育精神——开拓、爱国、以教育改变世界的核心理念的同时,培养学生拥有“双语、双文、双文化”的能力,以“全人教育”的理念使其掌握适用终身的技能,从而积极改变及推动未来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

  虽同根同源,却各有千秋,德闳更强调双语、双文和双文化,即中国国家课程和德威精髓课程的结合。德闳的孩子既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打好扎实的学术基础,又能享受“德威核”的“全人教育”特色,培养更适应未来发展的能力。

  百余年前,容闳先生虽受西方教育浸润,为自由之哲学所触动,但他却始终渴望回到故土,希望借由引进西方先进的科技与文化知识,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现代化素质的人才,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斗转星移,这一份民族情怀被被一代代延续下来,并在德闳的教育实践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德闳的教育在致力培养学生成为怀有全球视野的未来领袖的征途上,始终不忘强调让孩子们传承民族精神,时刻以祖国为傲,向不同种族、不同国籍的人民展现中国人的精彩与自信。

  “我们特别强调中国身份的认同,强化中国人的意识。越是国际教育,越要强调本国教育,先把中国的底子打好,把自己的教育做好、做实,这样培养出的中国学生走向世界才是优秀的。”北京德闳创校校长周心欢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北京德闳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注重中国文化的传承。将中国文化作为核心内容,通过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等多元化科目,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发展。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鼓励他们在探索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传承中华文化,北京德闳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举办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组织书法、绘画、剪纸等活动,以及开展京剧、茶艺等表演艺术。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

  此外,北京德闳学校的教师团队具备深厚的中国文化背景和全球视野。他们不仅精通中西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还具备跨学科的教学能力。这使得学校能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本土文化和全球议题,培养他们的跨文化理解能力。

  总体而言,北京德闳学校的“中国心”旨在让学生们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树立起对祖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强调“立德树人”,以及各类德育课程和校园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等优秀品质,并始终保持坚定无畏、自信自立的姿态走向世界。

  容闳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性。他提倡通过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和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也是德闳一直在努力的方向,学校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强调知识的传授,还致力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升。

  自2019年创校以来,北京德闳始终致力于提供全面的、国际化的教育,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学习需求。学校以“创建全球最好的中国学校”为愿景,以“培养推动全球进步的中国新生代”为使命,以“明德致知,志闳天下”为格言,培养技能全面且充满激情的全人,为世界带去积极的影响。

  为了实现这一愿景,北京德闳创建了一个学习的生态系统,为学生提供发展各种能力的机会,不断拓展他们的全球视野以及对事物的认知,让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够找到自己的价值坐标并发挥正面价值,为他们的未来保驾护航。

  北京德闳学校在学习环境等各个方面将学生的需求置于最重要的位置,社区充分考虑学生的才能和身心健康,将他们的需求最大化作为所有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创新课程与教学方法,提供完备的设施和多样化的课外活动,为学生带去一流的国际教育,让他们能够在快速变化的世界里茁壮成长。

  双语、双文、双文化是学校希望通过“全人教育”让学生掌握的终身技能。双语是指德闳学生能运用中文和英文流利沟通交流;双文是指德闳学生能用中文和英文自如地阅读和写作,并充分享受阅读和写作的乐趣;双文化则是指德闳学生能以包容、开放的胸怀理解并适应东西方文化差异,挖掘自身在两种文化中的无限潜能。

  正如容闳先生的后代、德闳的创始人所说:“我们希望鼓励中国年轻一代对这个世界始终抱有热情,充满好奇,开拓进取,拥抱变化;也以自己之所学,运用到实践中,为推动所在的社区、国家乃至我们共同居住的地球家园不断发展,做出积极的努力和贡献。”

  “教育是文化的表征,美国教育即是美国文化的表征,虽然我受到美国教育的影响,但我对故土、同胞的爱长盛不衰,并因恻隐之心而与日剧增……”容闳先生在他的自传里这样写道。

  容闳先生坚信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甚至可以改变世界。他致力于推动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希望通过教育让更多人获得知识和技能,主张学习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培养适应现代化发展的人才,进而改变社会和国家的命运。

  北京德闳承袭这一精神,注重教育的创新和进步,通过不断探索教育方法、创新教育模式迎接时代的挑战。作为面向未来的学校,学校致力于探索从各方面帮助学生发展应对未来所需要的技能和思想,真正成为推动中国乃至世界发展的未来领袖。

  结合全球坐标系与国家教育方案来看,“核心素养”已然成为未来人才的画像描述。以此为目标开展教育不仅是教育模式的转变,更是对“学习”这一概念的全新理解。在这一框架下开展教育,能突破知识传递的局限,真正实现培育全面发展个体的生态系统。

  此外,“终身学习”也是未来人才的核心画像描述。早在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次会议上,法国教育学家保罗·朗格朗就提出:“今后的教育应当是,随时能够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202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发布了《让终身学习成为现实》手册。这无疑说明,终身学习已然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趋势,亦是个人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SE21是S、E与21的缩写,“S”代表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E”代表创业和环境可持续性,“21”代表德闳的学习方法(ATL)框架中的21世纪技能。它是北京德闳学校培养未来人才教育理念与实践的缩影。

  在SE21教育模式下,德闳注重课程设置的创新和跨学科学习,提供包括科学、艺术、人文等多个领域的多元化课程。学校不仅关注学术成绩,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强调探究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希望学生借由自主探究和团队合作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闳鼓励学生参与各种跨学科的学习活动,如科学实验、艺术创作、可持续发展实践等,以培养他们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素质。学校还注重学生的社会参与和责任感,以各种社会活动和志愿者工作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同时,学校还在学生的领导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方面进行探索,让他们具备未来领袖的潜质和能力。

  通过这些综合策略,德闳的教育形成了一个动态的、持续发展的生态。SE21这个闪耀着未来教育光辉的概念,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百余年前的“留学教育计划”到今日的“全人教育”,从敢为人先的“容闳”到继往开来的“德闳”。一代又一代的先驱怀揣继往开来的远大志向,以教育承古拓今、改变未来。在国之积弱时期,因为容闳的坚持,国人得以有机会放眼看世界;在今日国家日渐强盛之际,德闳培养的学子又能以昂首之姿向外诉说中国故事。这种循环往复正是容闳先生所期待的传承,亦是北京德闳学校的教育孜孜以求的目标。

关键词: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广告合作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