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张一元天桥茶馆这个事件网友怎么看?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二级建造师 > » 正文

上错花轿嫁对郎优酷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浏览: 1365 次 来源:网友供稿

  今年全国两会,你关注哪些民生热点话题?两会前夕,羊城晚报发起的“我有问题问两会”征集活动引发广泛关注,不少读者和网友就他们关心关注的话题发来了视频提问。我们挑选了其中一些关注度高且具有代表性的话题,带给了赴京参会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请他们为大家解答。

  即日起,羊城晚报推出《我有问题问两会》系列报道,聆听代表委员对民生关切的温暖回应,敬请垂注。

  不久前,备受关注的江西上饶铅山致远中学高一学生胡某宇失踪事件公布了调查结果,15岁少年的离去再次揭开青少年心理“隐疾”,敲响了青少年心理健康保护的“警钟”。

  全国两会前夕,一位来自广州的学生发来提问:“胡同学事件发生后,我身边的同学们都在讨论心理健康的问题,大家都很害怕自己会得心理疾病。可能已经有同学患病,但是他们不敢说也不敢就医。所以,我想问问代表委员们,有没有什么建议能够帮助同学们保持心理健康,让大家在学校里健康快乐地学习成长?”

  今年全国两会,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也是众多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全国政协委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认为,青少年心理健康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合力呵护,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科普力度,消除“病耻感”,拓宽心理治疗就医渠道。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陈海仪指出,要重点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乡村板”,让乡村孩子、留守儿童也能获得心理帮扶。

  今年2月,《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发布。该报告显示,青少年群体中有14.8%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高于成年群体,需要进行有效干预和及时调整。《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也指出,抑郁症发病群体呈年轻化趋势,其中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抑郁症患者群体中50%为在校学生,其中41%曾因抑郁休学。

  “很多孩子包括家长都存在很强的‘病耻心’,觉得宁愿身体有毛病,也不能心理有问题,甚至把心理问题和精神病划等号。特别是一些家长,不愿意承认孩子心理有问题,一直拖到最后导致重症出现。”许玲表示,目前社会层面对于心理疾病的接纳度不高,“病耻心”导致就诊率低。此外,学校和医院心理健康教育“人、财、物”资源的配备也存在缺口,心理健康教育科普度不够。

  “乡村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是目前的短板所在。”陈海仪经过调研发现,受家庭教育缺位、专业资源短缺等因素影响,乡村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更容易被忽视,其预防、筛查、疏导需求量较大,出现心理问题的风险较高,急需社会关注。

  “青少年心理健康不是单个部门的问题,需要全社会合力解决。”作为一名来自高校的全国政协委员,许玲长期关注青少年教育问题。她观察发现,青少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学习压力大、缺乏情绪输出渠道、家长和老师干预不及时、心理健康认识不足等。她建议,家庭、学校、社会应形成合力,“三位一体”呵护和保障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在学校层面,首先应加大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配备。“我们去年调研发现,有些学校并没有按要求配备心理健康老师,有的学校是由其他专业老师兼任,若老师不专业,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有时反而会起反作用。”许玲建议,教育部门应当设立一个硬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达标工程,明确心理教师数量、心理课程、治疗设备等的配置要求。再者,应定期对学生进行“地毯式”的心理健康筛查,对于有潜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应及时干预辅导,防止病情恶化。

  在社会层面,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科普力度,消除“病耻心”,并拓宽心理健康问题的就医渠道。“公立医院等体制内的医疗机构接诊能力有限,国家可以规范扶持社会性的心理咨询机构,包括网络心理咨询等,让孩子有更多就医咨询渠道。”

  在家庭层面,许玲指出,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很重要的一环,要提高全民的认知程度,才能理性看待心理疾病,早预防早治疗。

  陈海仪从事少年审判工作27年,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法官妈妈”。今年全国两会,她把目光聚焦在乡村青少年心理健康保护方面。两会前夕,她多次深入粤北山区的农村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走访调研。

  “目前,乡村心理健康的疏导、筛查、建档都明显不足,人才资源十分紧缺,孩子求助渠道较少,家长预防意识较薄弱。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也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一环。”陈海仪说。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陈海仪表示,乡村青少年心理健康保护也要“城乡一体化”,要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乡村板”。她建议,在县镇乡设置心理资源中心,线上引入全国各地较好的心理咨询平台和专家资源,形成完善体系。该体系可纳入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和预防犯罪一体化处理机制,由民政部门兜底保障,教育部门加强对在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针对偏远山区的乡村,陈海仪建议在学校、村居、党群服务中心等场所设置“心育亭”。“就像朗读亭一样,‘心育亭’是孩子情绪输出的一个‘树洞’,这个设施相对封闭,既能保护孩子们的隐私,又能让他们有一个倾诉的地方。与此同时,‘心育亭’可以在线上入驻一些心理专家,孩子们可以通过视频或连线方式进行心理咨询,由专家答疑。”

  陈海仪表示,乡村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存在滞后性,如果“心育亭”发现孩子有抑郁轻生等倾向,应及时通过县镇的心理资源中心调配人员进行干预救助。

  “‘心育亭’不仅对孩子开放,还要对乡村教师、老人、孩子父母等开放。‘心育亭’在解决心理问题的同时,还可以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心理档案,系统分析和解决乡村心理健康问题。”陈海仪说。(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关键词: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广告合作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