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有关剑灵吴忠才在哪为什么上热搜?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二级建造师 > » 正文

清越海岸线这是一条可靠的消息吗?

浏览: 1365 次 来源:网友供稿

  乡下人喝茶没啥讲究,家家户户喝茯茶,茯茶也叫砖茶。究其原因,当然是砖茶便宜。这种人生经历致使我十三、四岁之前没见过其它茶叶,以为这世界上只有茯茶。但是,打我记事起,我就懂得了一个规矩,那就是家里来了客人,不能倒白开水,更不能端凉水,必须端茶。在老家甘肃河西走廊,端茶之前必须先端上馍馍再端茶。如若不然,会被人笑话的,也是对客人的不敬。记得有几次家里来客人了,正好没有馍馍了,母亲就到邻居家去借。这个礼数在甘肃很多地方基本一致。这几年我去了一些地方,回头再看我的家乡河西走廊,突然间觉得那些老老礼数根本不是有些人所谓的落后或愚昧,这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学思想的精髓所在。

  家乡的人们不善喝茶,当然也与当地不产茶叶有关。但我的家乡山丹却出产一种茶条树,其叶可入茶,樱穗为上品。

  茶条穗子生长在焉支山里——好像除此之外,别无它处。茶条树不高,两米许,叶呈椎圆形,比一元钢镚略大些。茶条穗子一串一串的,到了秋天的时候,茶条树开始泛黄,这时候揪下来的茶条穗子最好。茶条树学名叫什么,我至今没弄清楚。

  第一次茶喝茶条穗子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那时候,我胃部不适,消化不好,大姐知道后,说茶条穗子尅食,就给我带来了一些。茶条穗子长在焉支山深处,他们家距离那里更近些。我泡茶喝了半月之久,果然比之前能吃能喝多了。于是,以后遇到类似情况,我就找来茶条穗子,泡茶喝一段时间,就好了。

  胃病挺能折磨人的,眼睁睁看着却吃不下去。遵医所嘱,酒不能喝,茶叶也不能多喝,只能喝药,这种状况致使我对居所附近的药店比饭店更熟悉。因为经常喝药,喝茶的场合也就极少光顾。对于茶叶的特点、种类、性质、品质也就愈发模糊。铁观音、大红包、龙井、普洱、红茶、绿茶、黑茶、白茶等等这些有关茶叶的词汇是以什么区分,我一直搞不清楚。对茶道更是模棱两可,稀里糊涂。

  茶的本意是解渴,后来延伸到了品、悟、静心、养性等多种寓意和功用,有些茶还根据特性有了温和脾胃、养生益智的作用。家乡的茶条穗子最大的功能就是尅食。“尅”这个字用的很到位,也很狠,它完全区别于“有助于消化”的解读。由此我也突然感觉到中国地域方言的生动和深刻。我家乡有一句方言叫“一瞑无视”,意思是不管不顾,起初我以为这是一句无法用文字表达的地域俗语,一个老乡说,不对,这个词汇是有出处的,后来查阅,在刘向《战国策·楚策一》里“有断脰绝腹,一暝而万世不视……”之语。偏于一隅的贫乡陋地,怎么能有如此讲究和文辞深厚的词汇呢?原来,河西走廊的人们大都于明朝来自江浙、山西、山东等地,很多是望族、大户和书香门第,充军或戍边于此,其间不乏饱学之士,于是就有了如此文雅词汇!

  但茶条穗子属“山”茶,来人待客上不了台面,所以家乡经济状况好点的人家,都以茯茶待客。其实人就是这么虚伪,就像走亲戚家总觉得拿上商场里买来的礼品上档次,若拎块猪肉就不够面子,有些俗气。现在物流的快捷,大城市有的物品,乡间小店也早已是应有尽有,而那些野生的山茶却成了稀罕物。

  茶条穗子比茶条叶还能尅食,茶条树根比茶条穗子更胜一筹。近日旧疾复发,打电话给大哥,他说家里没有茶条穗子。又问大姐,也说没有。再打电话给妹夫,说正好有一些呢。这些年,茶条穗子早已成了稀罕物。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早已从传统的砖茶上升到各个档次各色包装的茶叶。茶条穗子模样一点也不好看,黑不溜秋的,泡在开水里也没有那些高档茶叶的舞姿翩跹和高低起伏,以及从容舒展,但它解乏、尅食,有很多药物所达不到的效果。写到这里,我忽然觉得焉支山确实是一座宝山。那些茶条穗子要是开发出来,其药用价值和食疗价值以及经济价值,实在是其它同类产品所无法媲美的。

  周步,甘肃山丹人。作家,诗人。写作题材以西部历史散文居多。作品获沂蒙精神文学奖、张之洞文学奖等国内三十多个奖项。作品入编多个文学选本。多部作品被拍摄成电视散文等在电视台、广播电台朗诵播出。现居北京。人人文学网总编。

关键词: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广告合作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