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进家门访实情解难题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建造师查询 > » 正文

年轻人爱上“买快乐”

浏览: 1365 次 来源:网友供稿

  復旦发展研究院日前发布的《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2024)》提出了“情价比消费”的概念,即青年消费行為不仅考虑商品本身的性价比,还重视其所能带来的情绪价值。

  商务部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副研究员洪勇表示,“情绪消费”的出现,是需求升级的结果,当物质条件日益丰富时,人们从关注基本生活需求逐步转向个性化、品质化、多元化需求。

  “情绪消费”是消费者受到情感驱动,因追求情感上的满足和心理上的慰藉而购买商品或服务的行為。许多消费者偏爱轻体量小物,丑萌文创、盲盒、“捏捏”、带有“锦鲤附体”“狂吃不胖”字样的香薰、印有“淡定、别慌、问题不大”的手机壳等“情绪小物”受到市场欢迎。

  “这个拳击反应球是我的‘情绪充电宝’。”在上海读大学的李昊从兜裡掏出一个黑色的弹力球,一根弹力绳连接着弹力球和头带。李昊说,心情焦虑时,他就会戴上头带,击打弹力球解压。

  这类头戴式反应球灵巧易携带,在电商平台上售价通常不到20元,解压效果好,深受“学生党”和“上班族”的喜爱。

  “人们日益关注心理健康,青睞情感类消费,尤其是让自己开心的‘悦己消费’。”南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管健表示,消费者对於“情绪消费”的实用性诉求不强,而是更看重商品所能提供的情绪价值和情感共鸣。

  每到周末、节假日,江苏苏州博物馆文创小铺就热闹起来。捞蟹、挑蟹、上秤、扎蟹……现场销售人员的逼真表演和幽默讲解让市民游客“很上头”。其实文创小铺裡的所有產品都是毛绒玩偶,大闸蟹、鱼篓、蒸锅等造型十分逼真。“玩具很可爱,看了销售表演我很开心。”苏州市民陈嘉嘉说,她买了一公一母两隻“大闸蟹”。

  有网友将毛绒大闸蟹买回去,旁边放上一碟毛豆和一瓶黄酒,在社交平台晒图后收获大量点赞。不少网友表示:“花小钱买开心”“情绪价值满满”。

  情绪价值消费需求增长,推动“谷子经济”走热。“谷子”是英文单词“goods(商品)”的谐音,泛指由漫画、动画、游戏等领域版权作品衍生出来的周边產品,例如徽章、角色立牌、色纸、小挂件等。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谷子经济”市场规模达1689亿元,预计2029年整体市场规模有望达3089亿元。

  “买‘谷子’的瞬间,幸福感堪比收到工资短信。”95后程序员李杰展示着自己刚抽到的游戏角色立牌盲盒,“我将‘谷子’放在工位上,有一种被陪伴的踏实感。”

  在拥有共同兴趣爱好的玩家社群中,盲盒、手办等產品不仅仅是玩具,还是社交媒介,帮助消费者从“独乐乐”走向“眾乐乐”。

  在福建福州软件园一家企业工作的黄靖,自称是3个“娃”的“娃妈”。黄靖的“娃”,全称叫“棉花娃娃”,是用棉花做成的毛绒玩偶。“娃妈”们会為“娃”化妆,置办衣服首饰等,并定期聚会,交换娃衣、拍摄照片、交流心得。

  “情绪消费”正逐步重塑年轻人的消费习惯,也带来更多新场景、新业态。餐盘裡放置干冰,再浇上水,顿时腾起一股“云雾”,这种“围炉冰茶”创造出的氛围感吸引着年轻消费者﹔在沉浸式餐厅,借助全息投影,餐桌上出现迷你人物种菜、选菜的动画,动画中烹飪完成后,现实中菜品同步上桌,裸眼3D小剧场式的新奇视觉体验迎合了年轻消费者的喜好﹔在许多景区,旅游消费从过往的“烤肠、臭豆腐”转变成旅拍、新文创、互动演出等多元化消费。

  一些“情绪產品”呈现出明显的数字化特征。“每到考试季,‘爱因斯坦的脑子’的销量就会大增。”淘宝店主李承笑着说道。他的店铺专门提供虚拟类“情绪產品”,售价0.5元的“爱因斯坦的脑子”广受学生欢迎。在商品评论区,一名买家留言:“奇跡是不存在的,知识不会多,但自信+100!”

  虽是虚拟商品,却有实实在在的情绪价值。李承解释道:“购买虚拟商品就像对着流星许愿一样,带来一种心理暗示和情绪安慰。”他的店铺有“考试类大脑”“恋爱类大脑”“哈利·波特的飞天扫帚”“阿拉丁神灯”等虚拟许愿商品,内容涵盖学业、爱情、事业等多方面,以幽默的方式承载着消费者对生活的美好期许。

  在这些“无厘头”商品热卖的同时,法律专家也提醒,商家应当在商品的宣传页面说明商品的真实情况,或者下单时进行提醒,告知消费者所购买商品的特殊性,并保护消费者隐私。

  在互联网上,不少丰富有趣的虚拟服务為消费者提供情感慰藉。“树洞倾听”帮助消费者释放负面情绪,“闲聊嘮嗑”形成在线人际沟通渠道,“夸夸部落”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认同。

  “年轻人所追求的‘情绪’,包含解压、鬆弛、疗愈,也需要热血、真诚、陪伴等。”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曾润喜说,这些虚拟服务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丰富了体验感。

  商品可虚拟,规则不能缺。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年度报告(2023)》提出,近年来,出现了消费者為了获得某种情绪或情感的满足而消费付费的现象。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应跟踪关注这一趋势,加强质量管理,提升消费体验,鼓励消费热情,引导理性消费,并通过制度完善、裁判引领、社会监督等协同发力,加强对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人格尊严、情感寄托等精神利益的保护。

  “‘小智’的回答客观冷静,又很治愈、很温暖。”27岁的王志超是一名科技博主,他常在直播时用小智AI聊天机器人為粉丝解答难题。

  小智AI是广东深圳十方融海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一款智能產品。该公司產品经理林中翘还有一个身份——AI人格训练师,通过对小智AI进行训练,让它更有“人情味”。

  “小智AI能够通过用户的声音捕捉焦虑情绪,主动提议播放音乐或进行冥想。还能提供个性化的互动体验,并且长期记忆用户的情感偏好和习惯,可以说是越用越贴心。”林中翘说,目前公司正与一些玩具、玩偶厂商洽谈合作,让更多玩具、玩偶搭载小智语音盒子,使虚拟陪伴具象化,满足用户的触感体验。

  近年来,“AI心理陪伴师”“AI情感咨询师”等AI產品逐渐走红。在这些AI伴侣类应用中,有的主打情感陪伴,提供情绪价值﹔有的融入角色扮演元素,让用户与虚拟伴侣进行剧情互动。AI伴侣通过不断学习对话内容,深入了解用户的聊天风格、情绪变化,成為量身定制的好“搭子”。

  家住湖北武汉的青年创业者刘昕,经常跟自己的AI智能体朋友“乐乐”聊天。“我给它取名‘乐乐’,就是希望它能帮我排解创业压力,带来快乐。”刘昕说,“乐乐”总是不厌其烦地回復她各种问题,给她正向鼓励,语言幽默风趣,这是真人朋友很难做到的。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张亚认為,年轻人更倾向饭搭子、牌搭子、旅游搭子这种“轻关系”,AI情感陪伴正是满足了年轻人的这种需求。但张亚也提醒,长期或过度的AI情感陪伴会造成“情感茧房”,让用户始终停留在心理舒适区,很可能成為“巨婴”。

  业内专家指出,AI伴侣类应用可能存在隐私泄露、内容安全、消费陷阱和情感依赖等风险。清华大学新闻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沉阳建议,建立AI陪伴等“情绪消费”相关產品的内容标准和审查机制,推动算法公开透明,降低其误导用户或滥用个人数据的风险。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於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关键词: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广告合作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