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国自古被称为“华夏”,服饰文化是传统文化中尤为重要的一环。华夏五千年文明辉煌的历史,黄帝垂衣,传承千秋,礼仪之邦,衣冠上国。3月21日下午,一场特别的“风吹霓裳”汉服文化体验课将在威海市图书馆举办。让我们一起跟随老师了解汉服文化,感受来自中国传统服饰的独特魅力吧!
太极八段锦,形成于宋代,在历代流传中形成许多练法和风格各具特色的流派,它动作柔和连绵,动静相兼,气机流畅,骨正筋柔。古人把这套动作比喻为“锦”,意为动作舒展优美,如锦缎般优美、柔顺,又因为功法共为八段,每段一个动作,故名为“八段锦”。
茉莉花茶的工艺起源于南宋时期,陈景沂在《全芳备租》中记载:“茉莉醺茶及烹茶尤香”,从此便开始了茉莉花茶花香入骨的优雅一生。茉莉花茶的生产工艺复杂,仅“窨制”一个工序就要反复4次以上,才能让茶叶充分吸收完茉莉花的香味,可谓是“窨得茉莉上无味,列作人间第一香”。那么,茉莉花茶的传统加工工艺有哪几步?为什么茉莉花茶要在半夜制作?这节公开课,曲衍霞老师为大家带来《白首莫离,列作人间第一香——茉莉花茶》的茶道课堂,干货满满,敬请期待。
中国书画的修复与装裱是具有悠久历史和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技艺,它使残缺破损的古书画得以恢复原貌,再次展现出作品的艺术光彩。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年代久远的绢、纸大多老化、破败,其承载的有着千百年历史的书画艺术也极易消失殆尽。然而,在展馆中,我们往往能看到书画的“原貌”,这是如何做到的呢?这门繁复精巧的工艺究竟如何操作呢?本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宋文武老师将从古书画修复的历史渊源,各种病害状况,及“洗、揭、补、托、全”五大工序揭秘传统书画修复技艺,带你走进书画修复的世界!
习惯了电子阅读的你,是否偶尔怀念纸张在手里摩挲的温度?想尝试通过组合与油墨印刷,让单独的字排列后产生不同的意义?印刷术课堂将以老师教学及手工体验的形式,让沉寂千年的活字“复活”。对孩子们来说,感受油墨里的深浅韵味,会对中国的汉字文化,产生新的奇妙理解喔。穿越时光隧道,体验非遗国粹,让这个周末多一点书香气吧!
藤编,自然的魅力与群众的智慧相结合的一门手艺,它可以简约大方,亦可复杂精美。作为一项古老的技艺,藤编最早在唐宋就已经出现,发展到明清两代达到顶峰,形成了专门的手工行业。在近现代,藤编家具因工艺上精细无比、如丝如织,同时又具备天然舒适、素雅质朴的特点,一度深受人们的喜爱。
蛋雕,又称蛋壳雕,是在飞禽类蛋壳上刻琢成画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它融合了绘画与雕刻,以浮雕、阴雕、阳雕、镂空等雕刻手法,展现出各种精美的图案。对蛋雕感兴趣的孩子们,周末一起来体验吧!
古人云:“用兵如孙子,策谋三十六”。《三十六计》一书代表着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最高水平之一,它集“韬略”、“诡道”之大成,素有奇书之称,是古代兵家行军作战的决胜宝典,它的谋略曾用在多次军事战争中,使中国历史多次被改写,并以独特的魅力影响着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直到今天,仍为世人所追捧。本周末,跟着阅读推广人侯妍妍老师,一起感受三十六计的智慧和魅力吧!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