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用“大”字形容人之顶天立地。《说文解字》云“天大,地大,人亦大”,将人和天地并列,凸显了人的尊贵。我们又以“先生”作为学识渊博、品德高尚者的尊称,而教师正是最典型的“先生”,中国人对教师的尊重贯穿古今。在“先生”前冠以“大”,突出了为人师者所应具备的境界和风范。
究竟何为“大先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大先生”的标准,“大先生”是“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是“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要“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
“大先生”首先要有大学问。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有句名言:“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师就是大先生。20世纪20年代,清华国学院有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李济“五大导师”,他们在学术界领风气之先,其教学和研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余脉绵延至今。
“大先生”要有大视野、大格局。近代以来,国家积贫、国民积弱,乃有蔡元培、胡适、鲁迅等以启迪民智、培育新民为己任,引入新知、更新旧学,为“老大帝国”注入新鲜血液,使民族精神得以重生。鲁迅生前即被称作“大先生”,正体现了世人对他及那一代为人师者的尊崇。
“大先生”要有大担当、大胸怀。抗战军兴,时值民族存亡之秋,一大批教授、知识分子不甘沦为亡国奴,离开城市,跋山涉水汇聚云南,在极其艰苦的环境里教书育人。西南联大存续8年零11个月,为中国文化保存下种子,也为李政道、杨振宁、邓稼先等青年才俊打下了坚实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以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科学家一方面攻关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一方面竭尽所能培育人才,将中国的科学事业推向高峰。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的他们还都是青年教师,而他们的家国情怀足以动人。
“大先生”也要有大爱、怀大勇。张桂梅秉承“让山村女娃飞出大山”的朴素愿望创办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几十年来帮助数千名贫困女孩改变命运。陈荭辞去百万年薪工作,筹办香港首家一对一义务补习机构,为困难阶层的学生和家长提供服务,托举起一个个贫困家庭的梦想。施一公辞去清华大学副校长职务,筹建西湖大学,致力于培养有宽广国际视野、扎实学科基础、卓越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和未来引领者。他们树立了新时代“大先生”的榜样。
纵观这群星般闪耀的大先生,不难发现,他们有学识、有见识,更有品格、有品德。他们以身作则、垂范世人。换言之,只有学术、人格、品德上都过硬者,才称得上“大先生”。正在成长、成熟中的青年教师,应当以此为努力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对教师来说,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强调“将师德师风和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教育课程和教师培养培训全过程”。“大先生”,正是一颗丹心、三尺讲台展现教育家风范的人。
如今,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有1800多万名教师,固然不可能人人达到邓稼先、张桂梅这样的境界,但正所谓“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应是每一位教师的自觉追求。教师之于学生不仅是知识传授者,更是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大先生”之路注定是漫长的,却也是值得为之付出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