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现实情况却是,重庆凌晨2点还在排队吃火锅,长沙解放路凌晨3点还在堵车,而江苏、浙江晚上8点多大街上就空无一人了。
当夜幕降临,江浙似乎进入了一种沉寂的状态。街头巷尾并没有那种常见于国际大都市的繁忙景象,而大多数商店、餐厅和娱乐场所在晚上早早关门。
有外省的网友来苏州旅游,发现晚上7点不到,街边的店铺打烊的打烊,人该回家的回家,不由得大吃一惊,“难道你们江苏人都有宵禁吗?”
结果评论区炸出一堆江苏人,不管是苏锡常还是南京、扬州、徐州、南通,甚至是隔壁省的杭州、宁波、绍兴、温州、湖州,散装的“苏大强”罕见地团结起来,一致认为不仅是江苏,包括江苏、浙江在内的长三角就没有夜生活。
“江苏是早睡早起的省”一度冲上热搜。有河南人说,到江苏读大学,第一次和室友去吃饭,“吃到九点多,被关在商场里了,走员工通道出去的”。
据说“江苏省只有一个地方有夜生活,那就是江苏的高中”——“要不是为了接高中生放学,谁晚上十点还往外跑?”
浙江的画风也差不多。有人说:“嘉兴是这样的,晚上八点我还没到家,别说爸妈了,我自己都着急。”
就连杭州,都被调侃是“唯一没有夜生活的新一线城市”,要说有夜生活,那也就是在西湖边免费吹晚风。
武林夜市算是杭州市中心最火热的了,有240多个摊位,但据武林夜市党支部书记叶连忠透露,来光顾的,45%都是游客——换句话说,本地人对于夜生活兴趣并不大。
前几年,苏州喊出了一个口号,叫“姑苏八点半”,还搞起了夜市活动,不过“不是八点半开始,而是八点半结束”。
宁波为了拉动“夜经济”,曾宣布晚上8点后地铁免费,力度之大,堪称当前城市之最。可谁能想到,即使是情人节当天,八点后的宁波地铁依旧是空空荡荡。
《宁波日报》对此还专门做了一个跟踪报道,他们发现,虽然地铁免费了,但是宁波大多数夜市到了晚上九点、十点照常打烊,大家就算想花钱都找不到地方花。
前段时间,中国城市夜经济发展联盟成立大会上,公布的全国“夜经济”影响力十强城市里,前十名分别是:重庆、长沙、青岛、成都、上海、北京、武汉、深圳、广州和天津。
对于江苏人而言,大晚上的不回家在街上晃悠的只有两种人,要么是不正经的街溜子(贬义),要么是游客。
有浙江人说,在本地家长的观念当中,“天黑前不在家=鬼混=人生完蛋”。这不止是一种自律的生活方式,还被看作是一种价值观:如果晚上的时间用于消费之类非生产性的活动,那就注定失败。
这就导致传统的江浙人如果晚上八点钟不回家,心里就开始发慌,晚上九点不回家一定会被妈妈骂,晚上十点不回家,爸妈可能都要打电话报警了,因为他们怀疑你是不是被人贩子给拐走了。
正如知乎上一位江浙网友所说,江浙地区盛行的实用主义商业思维,是:以我的这一生为度量衡,我做的每件事情都是赚了的,有价值的,有收获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江浙人对于所谓的“夜生活”不甚热衷,也是其价值观的体现。相比于夜市吃烤串喝啤酒,他们更愿意把时间花在提升自己的事情上。
同样地,晚上10点江浙很多高中的教学楼还灯火通明。甚至,南通夜市最火爆的产品,不是烤鱿鱼和臭豆腐,而是高考试卷,去得晚了可能还买不到,因为已经被鸡娃的家长们一扫而空。
曾经有机构将全国各省考上985大学的难度做了一个打分统计,发现江苏的985录取率得分仅为55分,而浙江虽然分数不低,但是浙江卷难度之大,其威名也是全国远扬。
有网友这样总结典型江浙沪的家庭氛围:教育是整个家庭的核心,饭可以不吃,衣服可以不买,但是小孩的补课不能停。
网上流传着一张中国最顶尖科学家排名图,其中,浙江涌现出的科学家最多,包括“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2008年诺贝化学奖获得者钱永健,诺贝尔医学家屠呦呦,20世纪最伟大的几何学家之一,被誉为“整体微分几何之父”的陈省身等21人。
江苏涌现出的顶尖科学家也毫不逊色,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王选等17人。
甚至就连宁波一个市,百年间冒出的院士就有80多位,这有多“恐怖”呢?全国平均90万人才能出一个院士,可在宁波每7万人就能产生一个院士,院士产出比例全国最高。
江浙沪靠近东边,天亮和天黑得都早,跟成都天黑时间至少差一个小时,冬天四点多有些地方就开始慢慢天黑了。
以苏州为例,尽管苏州2024年第一季度的GDP超过了成都、杭州等新一线年度《中国百强城市》榜单上排在这些城市之后。
苏州县域经济发展导致苏州市区人口密度分流,使其经济无法与长沙、成都、重庆等发达省会城市相比。
比如说,全球每卖出两条领带,就有一条来自浙江嵊州;全球80%的纽扣,都来自温州下面的永嘉县;全球三分之一的袜子,都来自浙江诸暨下面的大唐镇;全球50%的筋膜枪都来自永康……
经济学原理表明,城市密度的提高可减少生产和消费服务的成本,换句话说,人口分散对于服务业起着抑制作用。
而且,江浙地区的主导产业是制造业,城市的生活节奏更加强调工作和生产,而不是娱乐和消费。这种工业社会的特征使得居民更加注重勤勉工作,而不是在夜晚寻找娱乐。
此外,江浙沪的发展也与城市规划密不可分。这些地区在城市规划上更加注重实用性,倾向于在维持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减少对城市景观的破坏。
相比之下,其他城市可能更加注重娱乐业的发展,如夜市、酒吧街等,这些娱乐场所对城市景观和环境可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江浙之所以没有夜生活,与其文化传承、地理位置、经济发展、城市规划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尽管没有夜生活,但江浙依然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和文化特色。
少了夜里的酒,多了清晨的粥,江浙有早起的生机勃勃。对于江浙人来说,早出晚归,努力赚钱也是一种“夜生活”。
最喜欢一位网友的评论:“别再说江苏没有夜生活了,他们只是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努力学习和工作。”
“夜生活”的活跃,本质上是后工业社会城市的重心从“生产”转向“消费”的重要推手。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动脑筋发展“夜经济”。
“香港何时活得这么卑微了?夜市能救市吗?香港是金融中心,靠的是投资融资,大量的资本流进流出,国际化、自由化、法治化才能保证资本流通安全,这个根本都丢了,夜市?卖什么?鱼丸、肠粉吗?”
话虽尖刻,却道出了真相:夜市并不只是救市的救命稻草,人们之所以想要夜生活,不一定是为了助力经济复苏,毕竟不能为了过夜生活而过夜生活,如果把拉动消费当成目的,那就本末倒置了。
说得再直白点,仅靠一个夜市,很难影响一座城市的经济轨迹,而生活的滋味,也不是只在夜里才有最深刻的体会。
不激进但也不保守,不折腾但也不躺平,踏踏实实做事,勤勤恳恳赚钱,在每一个安静的夜里积蓄能量,然后等待长期的正向反馈。想来,这正是江浙不一样的“夜生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