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举产生新一届国家领导人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建造师报名 > » 正文

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中高考而是四五年级和初二

浏览: 1365 次 来源:网友供稿

  但实际上,孩子这些大考中的表现却是在以下这两个阶段中定型的,那就是孩子四五年级和初二的时候。

  但很多父母不了解孩子这一心理,仍把孩子当小孩子看待,因此这一时期的孩子,常常因为得不到父母的尊重和理解,而故意与父母作对。

  父母们不要认为孩子故意与你作对,只是单纯的不听话行为,其实背后隐藏着孩子渴望你理解、渴望你尊重的深层原因。

  但由于生活和社会经验的不足,孩子的观点和看法往往是不全面的,或是错误的。因此,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也会让孩子的情绪、情感发生很大的变化。

  孩子会出现“烦死了”“好烦呀”之类的话语,而且这类话语的数量会一直上升,就像很多孩子在作文里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

  一个孩子说:“妈妈让我穿的衣服总是我不喜欢的;我喜欢长发,妈妈却让我剪成短发......妈妈这都是不尊重我的表现。”

  另一个同学说:“爸爸妈妈不让我和同学玩,不让我读我喜欢的那些课外书。他们好像永远都不相信我。”

  其实,孩子的烦恼并不仅仅是针对玩具、衣服、发型,或者是课外读物,他们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和尊重。

  四、五年级是孩子厌学情绪的高发期,很多孩子开始讨厌学习,讨厌写作业,甚至对父母常说的“要好好学习”等话也会表现出强烈的反感。

  在一年级到三年级的时候,孩子会更多地遵从家长和老师的意见,从不会过多去想“为什么”,他们认为家长和老师的话就是真理。

  如果父母还总是不理解孩子,甚至是斥责、打骂孩子,那孩子只能是厌恶学习,从而产生很强烈的厌学情绪。

  孩子在四、五年级取得一个好成绩,他们更容易产生学习的自信心,进而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一直都保持优异。

  但是,如果孩子成绩很差,或成绩平平,他们就不会体会到成绩所带来的成就感,进而就不会对学习产生信心,也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

  在孩子读三年级之前,家长可以多问快乐、少问学习,但到了四、五年级,家长就应该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状况了。

  而是说,在四、五年级这个学习成绩即将定型期,家长要拿出一定的精力,让孩子体验学习的兴趣,帮孩子建立起学习的信心。

  专家分别对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数千名孩子进行测试,这次测试的内容包括知识测试、能力测试和习惯测试。

  测试的结果令这位专家很惊奇,因为他发现,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孩子的知识得分和能力得分一直都在呈上升趋势,但他们的习惯得分却没有太大改变。

  从习惯养成的特点来看,四、五年级是强化好习惯和改正坏习惯的关键时期,过了这个关键期,这些坏习惯将不会轻易改掉。

  然而,他们的交流、沟通能力和方式有限,或者说不会与父母沟通,而这恰恰是促使他们情绪恶化的原因。

  当孩子情绪处理不好,他们自身又缺乏自我排解的能力,就很难专心致志地学习,影响自己的生活和人际关系,甚至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面对孩子表现出的悲伤或软弱,父母一定不要呵斥,应该让孩子尽情地发泄心中的郁闷。只要孩子发泄够了,他自然会恢复心情的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10岁左右孩子交往的重心已经由家庭转移到了学校,同学之间的关系和友谊将成为影响孩子精神的重要因素。

  很多家长每天晚上都辅导孩子做作业、为孩子检查作业,这种陪读现象是毁灭孩子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的“杀手”。

  有一个作业次次都得“优”的孩子,在一次考试中,竟然考了个不及格,看着满是红叉的试卷,老师找来男孩对话。

  “我当时很明白,但是再遇到类似的题目,在妈妈的提醒下我会做,要是没人告诉我用哪种方法,我就不会做了。

  10岁左右的孩子,虽然很多事情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但毕竟是孩子,爱玩是天性,他们总想快点把作业做完,以便去玩。

  于是很多坏毛病便从他们的作业中体现出来,如:粗心马虎、不认真思考问题、考虑问题不全面......

  他们往往不能真正体谅妈妈的辛苦,当孩子年龄已大,他们懒惰、不体谅他人的习惯早已定型,不管父母怎样暗示都是无效的。

  父母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必须有一定的权威和毅力,在征得孩子统一的基础上,给孩子制定出一些“纪律”和“规则”。

  大家公认,初二是孩子成绩下滑的高危期!在别人奋力攀登的时候,有些孩子产生懈怠放松的心理,很容易滑落坡底。

  再加上与初一知识相比,初二的知识内容要深得多、难得多,很多学生感觉学习吃力,产生了畏难情绪,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受荷尔蒙的影响,他们爱激动,常常发脾气,喜欢与大人唱反调,甚至会顶撞家长,逆反心理严重,和父母关系疏远。

  由于学生刚进入初二,心理发展不成熟,对自己的认识不足,困难面前,找不出或不想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采取自我安慰,自我放弃。

  但部分学生缺乏起码的意志和毅力,怕吃苦,怕受累,就产生应付的心态,造成学习不扎实,分化下来就是必然的了。

  中学阶段的孩子容易冲动,家长是成年人,应该理智,应立即主动采取适当方式停止争辩,但决不放弃。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很多家长很容易失去耐心,强行管教,不仅起不到作用,还会加重孩子的抵触心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关键词: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广告合作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