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大腿肚内侧黑怎么解读?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建造师报名 > » 正文

关于重铸天可汗后续报道是什么?

浏览: 1365 次 来源:网友供稿

  我国学术期刊署名方式,通常只认顺位排序第一的作者,即“第一作者”。如果一篇论文有多个作者,则按其贡献程度降序排名,即第二作者、第三作者。即使两个名字并列摆放,也默认前者是一作。后来借鉴国外期刊的做法(尤其是SCI),允许多名作者担当“共同第一作者”,再加上通讯作者这种相当于邀请权威人士来作质量担保的引入。于是“共一、共通”就诞生了。当两名作者的贡献确实相当时,本着严谨客观的科研态度和对参与成员劳动成果的尊重,这种设计不可谓不合理,有的高IF期刊甚至允许4-5名第一作者。但随着而来也就产生了问题。

  求学阶段硕博评奖及毕业,以“共一”身份发表的论文相对认可度较高。无论是评奖评优、还是毕业要求,一般院校都是认可的。求职阶段顺利毕业后求职高校、科研院所,以“共一”身份展现成果的简历材料,基本能够被认可,但含金量已明显下降。要争夺重点机构、重点岗位时,已无法确保你在竞争者中建立优势。晋升阶段涉及职称评定时,“共一”的作用大幅削弱,因为高级职称科研成果的“纯度”也是非常重要指标。在评审规则中,有些顶尖高校人事处给出的明确要求是,第一作者只认可1个人,意思是“共一”完全无效。还有些单位按照SCI分级,只认可A5B4C3D2范围内的“共一”。普通重点高校则常常会设置权重系数来判定加分多少,以此控制“共一”泛滥的情况,也就是很残酷的“有几个共一,你的成果价值就剩几分之一”。

  如果是多人合作完成,又确定自己是最高贡献度,那绝不可轻易把一作拱手让人。导师可以出现在通讯作者的位置,这点无须担忧。但如果合作伙伴确实对文章有直接贡献,那也得给个“共一”意思一下,做到实事求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广告合作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