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剧本杀悄然成了遛娃新宠。在北京,不少剧本杀店都提供儿童专场服务,尽管收费更高,但人们的消费热情高涨。然而,儿童剧本杀游戏新模式也面临着剧本内容粗糙、运营时间有待规范、剧本版权难以得到保护等隐忧。
“儿童剧本杀”是针对5-12岁儿童的一种游戏。“儿童剧本杀”的推理部分,可以启蒙孩子的大脑思维,让孩子学习思考,习惯思考,喜欢思考。也能让历史、人文、自然科学、生活常识、文学艺术、音乐美术,甚至社交和财商,这些原本晦涩高深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孩子的印象里,在游戏中收获自信、从容、知识和朋友。
然而,以上内容只是“儿童剧本杀”游戏“起初的样子”。随着市场的饱和,一些商家为参与竞争,博取眼球,争取参与者,导致了“儿童剧本杀”变成了“危险的游戏”,甚至有的变成了“刺人的刀子”。具体来说,目前的“儿童剧本杀”游戏存在这样几个层面的问题:其一,场景设置过于惊险。在一些封闭空间里,灯光昏暗、设施危险、情节恐怖,许多孩子是“尖叫着跑出来的”;其二,游戏环节过于危险,甚至一些参与“儿童剧本杀”游戏的孩子出现了被困的情况,最终寻求消防救援,送到医院救治的时有发生;其三,内容过于低劣,一些“儿童剧本杀”的游戏内容属于低劣的胡编乱造,不仅不能给孩子留下美好的印象,增加探寻的欲望,反而让一些孩子回到家中“从噩梦中惊醒”。
“儿童剧本杀”游戏本来可以发挥好的作用。比如,在游戏过程中,孩子需要用眼睛观察,通过大脑的辨析、整合,提升逻辑推理的能力。而当“儿童剧本杀”的剧情、场景是粗制滥造的时候,也就起不到好的作用了,成为不折不扣的“危险的游戏”,对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没有正面的意义。
“儿童剧本杀”,不能没有“审片人”。既然“儿童剧本杀”游戏是给孩子设计的,就应该按照青少年的心理承受、接受程度、益于健康的角度进行设计。可以将天文、历史、数学、文化等知识融入其中,让孩子在游戏过程中,拓展视野、健康身心。而不是传播“错误知识”,都是一些“神神鬼鬼”的不适合儿童玩耍的剧情。对于有关部门而言,一是需要鼓励“编剧”结合儿童成长的特点,编撰适合孩子玩的“剧情”。二是需要对“儿童剧本杀”的“剧情”进行审查,将恐怖、危险的“剧情”和“场景”删除。让“儿童剧本杀”更有益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对于家长而言,则需要给孩子把好关,不能一味的满足孩子的要求,选择游戏的时候要做好保护工作。
“儿童剧本杀”,别让孩子“入戏”太深,也需要搞好“内容审查”!确保未成年人在健康成长的基础上获得积极的游戏体验。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