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经常看到一些人说六七十年代“吃不饱”,“饿肚子”,是“吃糠咽菜”的年代。这些说法不是实事求是的。其实,新中国建立以后,粮食产量除了1959年到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粮食减产严重外,粮食产量基本是逐年上升的。到了六七十年代,基本解决了吃饭问题,只是富裕的不多,这是事实。
关于新中国基本解决了吃饭问题这一点,现在有些人并不是实事求是地反映当时的情况,而是一种别有用心的诋毁。
在这里我们可以从国家主要领导人的讲话找到正确的答案。一是周恩来总理在1975年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可以作证。周恩来总理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超额完成了第三个五年计划,第四个五年计划也将胜利完成。我国农业连续13年夺得了丰收,1974年农业总产值预计比1964年增长51%,这充分显示了人民公社制度的优越性。全国解放以来,尽管我国人口增加60%,但粮食增产1.4倍,棉花增产4.7倍。在我们这样一个近8亿人口的国家,保证了人民吃穿的基本需要。”
还有叶剑英在1979年国庆30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也可以得到证明。叶剑英在国庆30周年招待会上讲线年,我国工业发展尽管有过几次起落,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仍然达到11.2%。……我国人民的生活比解放前有了较大的改善。”
我们再看看邓小平的讲话,更能得到很好的证明。邓小平1973年11月24日在接见一个日本青年代表团时说了这样一段线亿人口,第一件事是要有吃饭。你们研究一下我国的历史就可以知道,解放前,整个中国处于半饥饿状态,可以说,我们的老祖宗从来没有解决这个问题,遇到灾荒,就有成百万人死亡。解放后,毛主席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的指导方针,要解决农业问题,有饭吃,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发展工业。可以说,解放后,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解决了吃饭问题。”
这些国家主要领导人分别在不同时间不同地方都指出了新中国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解决了吃饭问题。然而,时间前进了几十年,到了一些人口里,新中国30年就一直是“饥饿的年代“呢?显然是一种别有用心。
几十年来,总有人对******席时代进行扭曲 ,总是说那是挨饿的年代,或者说是吃不饱的年代,从而由此否定******东时代的人民公社集体化制度,否定******席的正确领导。
我们既从毛时代的26年同改开后的26年进行比较,也从毛时代的同一时期与世界其它国家作一个比较。看看事实真相究竟如何。
我们对毛时代的界定按实际领导的完整年度计算。因此,毛时代我们按从1950年到1975年26年进行计算。为了有个参照,也把改开的26年进行一个比较。我们分别从粮食总产量、人均粮食产量、人口等几个方面来做一个比较。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尽管随着基础的改变比较大,发展速度会有所降低,但只要尊重历史事实,就不能不承认,在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方面,毛时代倾注了极大努力,是旧中国不可同日而语的。也远远高于后来的发展速度,大大提高了中国落后的农业生产力。有心人更会发现:农业机械化、化肥、发电量、水利灌溉等农业生产条件的大幅度改善,正是背后重工业和水利建设跨越式发展的结果。
另据一个资料显示,从1969年到1979年,中国粮食从2.11亿吨增加到3.32亿吨,年均增长4.64%,世界同期粮食总产量从12.13亿吨增至15.61亿吨,年均增长2.55%,中国是全球粮食增速的182%,这个时期中国粮食实际是一个超高的增长速度,可以说,当时世界粮食增长基本是中国粮食增长。
马克塞尔顿指出:1977年中国人均耕地比印度少14%,而人均粮食却比印度高30—40%,而且把粮食以公平得多的方式分配到了比印度多出50%的人口手中。
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说建国后的30年都是“挨饿”、“吃糠咽菜”的年代是不公正的说法。很明显,比起旧中国来说是有了很大的改善。当然,和今天的生活不能相比,这是事实。因为社会是向前发展的,今天时间毕竟前进了40多年,只要是在没有战争的情况下,社会肯定是向前发展的,社会财富肯定会随着时间的前进而递增,人们的生活自然是逐步提高的。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有挨饿和吃糠咽菜的现象还差不多,如果把三年自然灾害挨过饿,说成是30年都“挨饿”,都是“吃糠咽菜”,不用说是不怀好意。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