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东沟”早已没有了,原址上又建了一纵新的房子。“东沟”是当时村东头的一个长条形深坑,用于储存雨水,既防涝又防旱,相当于现代的“海绵城市”。现在村子里的所有路面已全部修成水泥路,下面有排水管网,所以“东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以前与“东沟”平行的那条路,现在叫亚圣街。亚圣指的是孟子。村子里的人基本上都姓孟,据说是一个老祖宗传下来的,起名字的时候也大都按照辈分。附近的一些村子,有很多姓王的,常常与我们这个村通婚。我奶奶就姓王,她那个村叫王庄子。我大姑嫁到了旁边的王集。我小姑嫁过去的村子叫朱窝,但小姑父也姓王。还有已故的三婶子,也是姓王的,娘家在一公里以外的四清村。今天结婚的这个小伙子,娶的媳妇却没有姓王,而是姓陈,和他是同学。现在的年轻人,找对象早已不再局限于周围的那几个村子,而是五湖四海地随缘。
亚圣街的入口处有个牌楼,金黄色雕花的,正面是繁体的“亞聖街”三个字,背面则写的是“孝賢之鄉”。于是亚圣街也有了承载意识形态的功能。沿街向里走可以看到“孔子教学”的铜像,还有“孔融让梨”的铜像,都是和真人差不多大小的。亚圣街两侧墙上刻有许多古代提倡孝道的典故,如为每天为父母扇扇子、暖被子、留水果等等。其中一个印象较深,叫“埋儿奉母”,讲的是有一个人家里贫困,但非常孝顺,为了省下粮食给母亲吃,忍痛活埋了自己的儿子,并说“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这样的宣传似乎有些矫枉过正。
沿亚圣街的房子,基本上都是带院儿的两层楼,院墙上装了琉璃瓦,屋脊两头有翘起的尖,都是复古的风格,估计也是为了体现“亚圣”的古风。两侧的树荫不是太浓密,树还没有长大。“亚圣街”建设的时间并不长。
“亚圣街”的路旁,停了不少轿车,现代性十足,与古色古香的琉璃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下,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汽车已经成了很多中国家庭必备的家用电器。
老家这个村子的名称,叫“房上村”,向东几公里,是贾汪城区,向西几公里则是青山泉镇中心。房上村隶属于青山泉镇,青山泉镇隶属于贾汪区,贾汪区隶属于徐州市。
房上村的西侧有一座山,产石头,所以房上村以前的房子都是石头砌的。上世纪九十年代,村里利用这石头的资源,建设了一座水泥厂,村民在水泥厂做工。其中的技术岗位,由村里读过高中但没考上大学的年轻人担任。那时大学的录取率还很低。后来因为保护环境的需要,水泥厂就停产了。
以前贾汪区范围内有大大小小的许多煤矿,房上村的村民也可以在煤矿上班。其中比较大的有韩桥煤矿、权台煤矿。据说韩桥煤矿自清代就已经开采。贾汪以前被称为“窑上”,并成为徐州东部的一个经济中心,就是因为有煤窑。
现在,所有的煤矿已全都停产,而煤也早已挖完,只留下了一个个塌陷区。“因煤而兴”,也“因煤而困”,贾汪成为了国家级资源枯竭型城市。政府投入巨资进行环境治理,把许多塌陷区建成了湿地公园。房上村东面一公里就有一个,叫“龙吟湖”,湖面波光粼粼,岸边绿草成片,还有配套的活动场馆。
只治理环境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改变经济结构。房上村门前,从青山泉镇通往贾汪城区的那条主路,已重新修建,并起名叫“转型大道”。房上村的村口立起了“贾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牌子,转型大道一侧建起了一幢幢的标准厂房,徐工集团已经进驻。除了这个新建的工业区,房上村的周边早已有了若干工业区和诸多企业,村民多在这些企业上班。如果说当年煤矿的兴起,是一次转型的话,那么现在制造业的兴起,则真的是第二次转型。“转型大道”这个名字,起得很切合实际。
今天的婚礼,举行的很隆重,既有传统风俗,又有现代特点。村里的年轻人,很多已上过大学,硕士、博士也有。年轻人结婚后,多把家安到了贾汪城区或者徐州市区。为了建设工业园,房上村的村民,已基本上不再拥有土地。随着城市化的进展,也许几十年以后,房上村也会消失。但房上村的一茬一茬的年轻人还会一直存在,还会分布到全国、全球,还会与时俱进地发展。
关键词: